正文: 摘要:学分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通过对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探讨,结合湛江师范学院的具体校情,试图寻找适合该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学分制之路。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思考
学分制作为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再次成为我国高校推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普遍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学分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探讨,并结合湛江师范学院的具体校情,寻找适合该校的学分制之路。
1、学分制的概念学分制作为我国高校近年来已经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达到培养目标的总学分,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限。
- 学分制在外国的发展历程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1779年美国将选课制引入威廉和玛丽学院,1825年在新建的弗吉尼亚大学实行,1872年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哈佛大学实行。到20世纪初,学分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美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它只强调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100多年来,美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已呈现系统化和成熟化,是世界上推行学分制最为成熟完善的国家,这与他们的市场经济、教育地方自治以及奉信“个人本位”,强调发扬个性的文化传统是紧密联系的。学分制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各国的高校中也非常流行。日本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这同日本的传统思想和高度集权政治相适应。
3、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历史回顾1918年“五四”运动期间,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欧美或日本引进了学分制。191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选科制”,之后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及广东部分高校也将学级制改为选科制。此后二十多年至1952年以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
1952年至1978年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我国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置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教学计划之下,学生按专业接受教育与训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很小,学分制处于停顿状态。
直到1978年,学分制渐露头角。当时的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因此,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到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它类别的高校。截止2007年底,全国近80%的高校已经或正在准备实行学分制。
1、完全学分制的特征:一是没有严格的学制概念。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中途可以停学创业,以后再来继续学习也可以;学生也可以尽快修满学分,提前毕业。
二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差异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每学期修读课程的数量。没有严格的班级、专业的限制,学生可以跨班跨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各专业的课程学分互认。
三是没有严格的上课时间概念。学生上课可以不来听课,考试及格就得学分。学校可以安排各个时间段都有足够的备选课供学生可选,甚至晚上、周末、寒暑假都可以排课。
2、学分制的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有效地因材施教,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有利于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增强毕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提高就业率。
(3)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4)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开发大量的新课,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5)有利于学校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如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等)的改革发展。
3、学分制的缺陷:(1)由于学生的自主权扩大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盲目性,盲目选课可能造成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2)对于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容易造成学习松弛,效率低下,质量无法保证。
(3)由于学生选课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导致获得相同学分的学生的学术水平差别较大,且较难体现出这种差别。
(4)教学管理比较复杂,管理工作量和管理成本将增大。
正是由于完全学分制存在以上优缺点,实际上各国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并不多。即使是实行学分制最早最彻底的美国,仍然有包括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制,如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由此可见,实不实行学分制实行何种学分制是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校情进行考虑的。
鉴于我国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以及湛江师范学院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的综合性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湛江师范学院目前不能实行完全学分制(完全自由选课制),而应实行学年学分制。因为作为未来教师的在校师范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系统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相关教学技巧,才能在走到工作岗位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实行学年学分制,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格完整的特征,又能吸收完全学分制的某些长处,给予学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权。
思考一:推行学分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校制宜” 学分制改革的出发点及归宿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在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加强学分制改革的针对性,要注意改革的实效,而不能“一刀切”,操之过急反而影响学分制改革的成效。我国高校教育学者王伟廉认为,推行学分制要考虑学校类型和学科领域的制约。“一般来讲,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之间对应性越强,学习该学科领域知识技能时进行选择的必要性应越小。”纵观我校目前的情况:仍然是以培养专业师资为主的师范院校,学校教学资源还不够充分,师资队伍还不够充足,很多学科仍然缺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生源质量还比较低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推开的办法进行学分制改革比较适合我校的实际,也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分步实施可以选取部分条件较好的二级学院、部分专业、部分学科先行实施,待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后再全面推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