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跳出课堂与课本,全面体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的立体化,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考核内容应融入对学生职业操守与品德的考核
专业课程考核类似模拟的社会实战场景,是学生品德素质、工作态度、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一个小缩影。以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与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相离甚远,不少学生走出校门后怕吃苦、怕奉献、孤僻狭獈、频繁跳槽……考核过程中加入一定比重的德育考核,将“德”与“才”同时列入考核内容,每一门课程考核的过程就是一个突破自我的机会,以考核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的缓冲机会,督促修正、提高,树立良好的从业道德和就业心态。
(2)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出发,加入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
有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对设计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对客户、对同伴,没有交流和表达,再好的创意也是“浮云”。然而,自我表达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明显的成为学生个体素质中一项明显的缺角。不少观点认为,艺术类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是作品,与人交流的语言也是设计作品,不管是课堂创作还是实践设计,“动手”远远多过“动口”,导致在各种公开的场合,学生常常不敢发言、不愿发言,即便讲话,也往往缺乏逻辑连贯性和语言完整性。尤其是网络的日益强大,在对作品缺少互动交流的前提下更跳不出对优秀创意的“借鉴”和“模仿”。在考核中,引入表达能力与思考活跃程度的考评,作业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其单纯的最终效果,加入对作业思路来源、创意点、设计过程与制作等过程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3)团队协作能力应作为艺术设计专业考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少与朋友家人的沟通,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是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中呈现出来较为显著的特征。通常,一个设计作品从构思到定稿是一个庞大且较为复杂的过程,由工作小组或者工作室共同协作完成,团队成员之间要体现出高度的团结与协作。在课程考核中,按学生特长进行分组,由多人共同完成某个命题设计,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工作效率、团结奉献等均作为考核团队成员成绩的重要参考,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奉献精神的增长。
(4)以为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大学生的课程考核,更应倾向于对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评,尤其是科技、通讯、网络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们只要有效利用科技创造的平台,难点、疑点都能找到相通的答案。作为考核内容,在立足基本技术的同时,体现知识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设立问题,创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否解决了问题、解决好问题、有没有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等,都应是考核整体中的一部分,并做为最终成绩评定的参考,改变学生“考试=分数”的思想,真正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立足专业特色,丰富考核形式,还原艺术设计课程考核的亮点与新意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性很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纯地将学生课程创作结果做为检验是否掌握课程知识的标准,其内容和形式均过于单薄。不可否认,作品效果是学生创作能力、执行能力的表现,也是艺术设计类考试的特色,围绕该特色,进一步丰富考核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将更能体现艺术设计专业考核的亮点,其过程亦将更趋合理。
(1)强调课程考核内容的市场应用性
相对教师和行业从业人员,学生社会阅历更浅,不管是作品创作思维和素材整合,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自觉性较低。在课程中考核,教师对内容的选题,在立足课程重点研究方向的同时,强调将考核知识面的广度延深到市场应用性,以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接触市场、接触社会,比如教师以自己正在执行的项目、企业招标项目等能产生真实效益的题材为依据进行考核命题,摆脱虚拟的命题依据,同时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引入对市场价值的参考评估,对促进学生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大有裨益。
(2)强调课程考核内容的完整性、一体性
从命题到作品的最后呈现,中间的过程是独立而且基本没有监督体系,更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更多时候教师在作品评定过程中以该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代替了该部分成绩的评定,学生怎么完成考核、是否真正由本人完成考核都不得而知。构思的来源、素材的收集、设计的理念、制作的困惑、与人沟通的情况、团队的合作、完成后的总结与体会等,与作品的最后成型密切相关,在命题时,将之作为必须完成的考核内容一并列入专业课程的考核,一方面体现了艺术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完整性、一体性,实现了考核过程与结果对接;另一方面,完善了对考核课程的监督,可以较好抑制学生抄袭、请人代完成等舞弊行为,也为对考核过程的成绩评定提供了参考。
(3)强调课程考核内容的连续性和交叉性
课程关联性强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特色,每个单元课程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作品的质量和效果是否体现了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和应用课程知识的重要参考。有意识在考核中要求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体现出对不同课程知识的交叉运用,可以督促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习效率。
3.合理规划考核过程与分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值,不应是考核内容结果的唯一体现,但其反映考评人对被评人成果的认可程度,考核内容分值方向和比例的设置,仍然是考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对课程考核分值的有效规划,一方面更能使考核内容更立体化,另一方面,更能调动学生综合学习、全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过程更加全面和丰富,平时成绩的考核不仅限于学生出勤、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更应包含:品德表现、良好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范围广度、专业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表达能力等;课程考核成绩在注重成品效果的同时,更要含概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连贯性、对作品市场应用的模拟调研及分析、创意的表达与沟通、表现效果的新颖以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成品考核过程中,通过向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讲解、辩论,结合相同课程或本专业其他教师进行集体评分方式,有效对学生项目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充分监督、了解。对考核分值的分配,跳出的“平时成绩+课程考核”较为笼统的比例分配,丰富、细化分值分配的内容,侧重能力表现的分配比例,侧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分配比例,体现考核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业内对人才招聘标准有了新的定位,在泱泱面试大军中,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怎么样把握机会抓住用人单位的橄榄枝?扎实、拔尖的技术必不可少,从细节入手,体现自身的优秀素养更能为自己锦上添花。“细节决定成败”,从细微之处考查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责任感,这是用人单位选才观念的一大转变,经典案例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