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发展是人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李锡锋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职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师,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但目前,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其研究水平比较低。本文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结构、反思探究能力、组织文化环境及其非专业发展等来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专业 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在启动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材的课程资源冲击下,教师专业发展自然成了人们分外关注的焦点问题,语文教师作为教师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与落实。本文试图就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地看法。
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我们要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教师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荀子·大略》讲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说明了教师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并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下,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日趋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便不会有新课程标准的真正落实。当然,由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是一个有着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按照国内外的现有的研究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1]: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的特性。教师专业发展指向于专业特性或内部专业结构的成长与改进。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技能的熟练,而是包括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特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作为一种结果,是指教师专业达到专业成熟的水平;作为一个过程,是指教师为达到专业的成熟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最后,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就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得好:“如果一种职业人人都可以担当,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教师必须专业化才能真正受到社会的尊重。”[2]语文教师教语文,和其它学科的老师一样,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挑着祖国的希望,挑着社会主义的未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语文教学并没有因为其思想的转变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要求每个教师对教育真谛的深刻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加速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里,我们应该把教师当作一个大写的“人”,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是一个教师在向一个完整的“人”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师德为先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3]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发展获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事情,教育它应该是一场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大爱的教育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在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同时要抓住其职业道德发展,而要抓的大关键就是“爱”。“爱”它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理念,在这“爱”里,它包括了教师对自己事业的爱和教师对学生的爱。
(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作,在“爱”这一师魂的驱使下我们每个教师要做到: 爱,意味着奉献 教书育人工作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种工作,是教师用以谋生的方式,也是他一生执着为之奉献的目标和追求的活动。教育从来就不是一时一刻见效的简单活动,所以它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在相等的待遇下,它比其它行业更累,甚至在八小时以外也不能正常的休息,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教师注定是要有一种牺牲精神和奉献的热情,多工作,少索取,甘作人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本来是位大学教授,但是他为了改造中国教育,放弃了优裕的教授生活,奔走于乡间,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种何等彻底的奉献精神,他也正是以他这颗伟大的爱心滋润了无数颗童心,也培养了无数的爱心。 爱,意味着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每位好老师都应该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拥有责任心,能够使他站在他人生和时代的背景,使其对其所从事的事业负责,只有当每位老师都抱有把育人工作当作是一种责任,他才可能更倾心的付出,才会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创造的人,也才可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尽心尽责。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并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有爱,富有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奉献上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亲近和信任,师生之间才有可能架起情感的桥梁,学生才能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才会有实效。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体现在: 爱,意味着平等 教育不能只面对少数人,也不能只面向多数人,而是要面向每位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家庭地位的高低,不以学生的智力,学生的学识等来偏倚学生,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中不仅要装书,还要装下所有的教学对象,装下他们每个人的语文基础、学习难处、心理特点,把心贴在学生身上,独具慧眼,发现学生,哪怕是语文能力低下的学生身上也潜在着积极因素,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促进他们积极的进取。如果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的关爱学生,也与师德是格格不入的。教师在教育中的失败往往来自于师爱的不公平,如果失去了一视同仁的爱,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平均的分撒给每一个学生。 爱,意味着尊重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爱要建立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著名教师魏书生之所以取得令人折服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魏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商量商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的确,教师的爱是需要明智的,它必须以教育学生为前提,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理解的高度责任心基础之上。 爱,意味着宽容 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语文教师的宽容,说到底仍然是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每个学生提出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学校是每个人都可以犯错误的地方,不要怕学生说错,不跌跟斗的人永远就不可能长大,所谓拒绝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在充满宽容的语文课堂上,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该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该允许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不同见解。举个例子:在课堂上有位学生在阅读完课文《背影》后提出了自己这样的一个看法:“‘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面对这样的独特体验,是学生完全把文本逐出了对话过程,对于学生的这种表面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一棒打死,而是要宽容对待,但宽容不是最终,而是要求老师在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前提条件下,作为同等阅读的一员,谈谈自己的感受,着眼于教会学生阅读,进而使得学生面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就不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奉献是爱,责任是爱,平等是爱,尊重是爱,宽容也是爱,这样的爱是博大的,它是教师真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在教育中的爱是其师德的核心体现,而“师德”又是每个教师的立身之本,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发展水平是其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教师的师德的发展应该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应该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的同时自身的魅力也得以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