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困难预期的此项调研中发现,将“经验不足”作为困难预期之一的毕业生占样本总数的91.7%。比较其它几项困难预期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65.7%)、专业技能(59.3%)、知识面(53.3%)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信心也明显不足。还有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38.3%),创业能力不足(35.4%)。
毕业生工作困难预期表[3] 频次 应答次数百分比 应答人数百分比 专业理论不扎实 176 11% 38.3% 知识面窄 245 15.4% 53.3% 经验不足 422 26.5% 91.7% 专业技能缺乏 273 17.1% 59.3% 创业能力不足 163 10.2% 35.4% 实践动手能力差 302 18.9% 65.7% 其它 13 0.8% 2.8% 合计 1594 100% 346.5% 对于工作困难预期所反映出的问题,其本质是属于能力指数问题,由此可见,“能力”将成为大学生就业关注度最高的因素之一,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社会青睐的是复合型、实用性和创造型人才,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竞争力等能力因子,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3、就业指导课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不仅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动向,提高就业质量,而且对于指导和丰富就业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促进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择业技巧,加强心理调适更具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轨”向“市场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的出台,确保了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落实了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面对毕业生的高位走势,面对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面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都将做出选择,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选择与取向折射着每个人的就业观,就业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成因,除了以上三个客观因素外,政策的、社会的、学校的等来自不同的信息对就业观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客观因素以及来自不同的信息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经过选择、分析、整合,最终内化为一种思想、理念或观念,这种观念将外化作用于择业。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乏一些观念落后者,理想与现实错位,自主就业意识缺失,择业观念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着就业,表现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缺失,对就业形势估计失之于简单与片面;在择业过程中预期过高,把品牌企业、知名公司、垄断行业作为择业的目标,把经济发达地区“北上广”作为选择的对象;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一味最求个人利益、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显然这种不良心态、就业观念、价值取向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这种就业观念不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因此,高校就业课应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在就业问题上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自己的就业观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
参考文献:
[1]郭亚红.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8
[2]刘声.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7省出细则[N].中国青年报.2009.06.05
[3] 吕西忠. 高校毕业生就业合理性危机与对策研究[R].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评价.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