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挥就业指导课主渠道作用,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对其特点 和“内在要素”缺失等问题的认识尤其重要; 加强实效性研究,引导大学生领会政策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实践能力;探讨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等因素引发观念转变问题,是加强就业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就业指导;教学特点;内在要素;实效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高位走势而开展的教学工作,特点在于实用性、指导性、互动性、时效性。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提升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在就业的实践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的关系、眼前利益与国家根本利益的关系,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发展个人的根本发展观,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灵活的就业指导教学工作。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特点
1、指导性原则
指导性是指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教育、引领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互动愉快的情景中接受就业指导,它与单纯说教、灌输是相对立的。对就业课指导性原则的认识与度的把握,从微观角度讲事关就业指导的质量与效果,从宏观的角度讲事关就业指导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既要统领就业指导的精要,还要掌控就业指导的内在要求,站在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就业指导课的要点和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整合,既不放大就业指导课的功能, 又不缩小它
————————————
[作者简介] 吕西忠,(1955—), 男, 河南·洛阳,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河南·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物学院 453007)
* [基金项目] 2010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 河南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路经研究, 项目主持人,文号102400430042
的作用;通过指导不仅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而且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懂政策、守法规,讲道义、守诚信;不仅使学生自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择业计划,让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个人的就业理想。
2、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旨在通过事物发展的客观存在性对人的思想、意识、观念进行影响,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的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毕业生的高位走势,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引导性在各种因素的发生与影响下及时跟进,及时解除心理负担,并引领大学生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走向先就业再职业后事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形成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就业理念,主要基于以下因素,一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其自身素质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二是毕业生的高位走势,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供大于求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人才的高消费与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人才缺乏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和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大,大学生自主判断意识的增强,在其各种矛盾的作用下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
3、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可以通过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或组织之间的有效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学在19世纪即应用互动的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并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社会互动论”的学说。在今天,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际之间、事物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新的层次,因此互动关系的研究更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在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运用互动教学方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人员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可以解决学生个体的思想疑惑,体现教学的针对性,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与整体化的普适教育活动相比,更容易触及个体的思想实质。面对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思想问题,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个别学生的偏执思想,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活动,可有效的解决思想问题。
4、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是指将有效的信息及时转达给接受者,使接受者对信息赛选与整理指导其实践活动。就业指导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知识,提高择业能力,跟踪就业动态,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紧紧把握时效性特点,充分发挥时效性的功能,坚持时效性原则。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信息的质量决定着事物的成功与失败;人们在日常活动中越来越重视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处理,这种收集、整合与处理就是指事物发生的有效性。在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将最新的市场就业动态、最新的就业趋势分析、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可有效的提高就业质量。在日常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既要按教材组织教学,又要与书本以外的就业信息相结合,既要了解掌握以往经验教训,又要及时的了解最新的就业市场动态,坚持时效性原则,将进一步促进就业质量与就业效率。
二、就业指导教学质量“内在要素”缺失
1、认识的局限性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的局限性,使就业课的建设缺乏力度,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高校的任务在于对受教育者施教与培养,就业不属于高校的责任;另外,长期以来,大学生的就业与高校的责任脱节,本世纪初我国就业政策机制中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项选择”,在“学校推荐”的概念中存在着表象化,缺乏规制意识和责任约束。研究者认为,认识上的问题是构成质量下滑的主要内在因素,应从制度评价体系上加强投入,由“学校推荐”向“学校指导”转变,加强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等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建设,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对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认识。
2、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偏失
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核心在于素质,素质的高低在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承担者。就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如何,关乎就业课质量以及它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大学生就业课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创新性;没有形成全程化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忽视诚信教育等。这已成为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偏低的内在基础要素,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根木保证。实践中发现师资力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就业指导课发展的瓶颈。就业指导课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掌握最新的行业动向,更重要的是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战经验。因此,就业指导课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热爱教学、知识全面、感染力强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