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小学生信仰意识薄弱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体制的变化引起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夹杂着外来腐朽价值观、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学生们对变革中的社会也有了更深更广的探知欲望。近年来网络 ,电视广播及通讯设备的普及加速了不少不良信息及社会庸俗腐朽思想的传播速度,新闻报纸上有关校园的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社会治安、秩序、公德等问题频频曝光并备受质疑。文化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具有潜在的塑造功能,这些林林种种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中小学生的道德信仰,并对这些本就脆弱的“道德信仰雏形”造成严重的威胁与震慑,部分中小学生甚至出现了道德信仰的缺失及道德空白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规范认为“品德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观察学习后的结果,”[8]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关键期,价值观念薄弱且易受外界影响,性格的可塑性极强,若在这个时期出现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上的偏差将对其一生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由此可见,他们道德观念的养成及道德信仰的培养是需要好的榜样,需要文明社会、文明校园及文明家庭的支持与引导,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凝聚的是一部革命先辈们及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民族和国家事业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史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集中体现,而我国红色文化富有天然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熏陶力,各中小学校园应加大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各类红色文明活动。夸张的说,就是要打造红色校园,充分利用校园里的每一片草地花园,每一块黑板,每一个广播喇叭,让他们都成为红色文化的使者,生活学习在红色文化气氛中,使中小学生们萌发对英雄模范产生崇拜与敬仰之情,从而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与社会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坚定信念,以引导他们摆脱道德危机及道德缺失等问题。
三、 红色文化对中小学校园德育建设的积极影响
1、增强德育课程的时效性,体现学生德育主体性
红色文化是由中华各族儿女们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具有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及凝聚力,其内容广泛生动不仅包括精神层面还包含物质层面。关于德育生活理论,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解决了一个问题就长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越是解决的越多,则经验愈丰富”[9],针对当前中小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的情况,各地中小学校可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具有时代内涵的红色德育课程资源,结合陶行知先生之生活德育理论,寓教于生活,丰富多样化教学,立足现实,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红色文化德育教学目标,使革命传统教育优势换化成新的德育价值,赋予红色文化时代性特点,构建特色的德育教学体系。受学识和经验的影响决定了中小学生们判断事物是简单而片面的,因此施教者应善于和中小学生们打成一片,正确运用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的差距”[10]引发中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受熏陶、受感染,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参加红色活动实践,亲身体验到红色文化的真实存在,亲近自然,扭转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刻板印象,达到德育效果。
2、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看似久远,事实上很多英雄事迹就发生在中小学生不远的祖辈身上,不管是在家里或学校他们已经或多或少了解到了一些先辈们的事迹。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激励并‘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所谓教育就应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之前,教学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发展,”[11]因此在此基础上,德育工作者们应坚持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法,如走访革命老区,拜访老干部,观红色电影、看红书、唱红歌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入诠释、剖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及意义,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中小学生们进一步萌发和深化对先辈们的无比崇敬之情,树立以先辈们为榜,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情怀,从而在无形之中帮助他们抵制外来不良陋习,端正行为目的,进而增强民族责任感及自豪感。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重要群体之一,也是最有活力、最具有塑造性的群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及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
3、有利于净化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给中小学生情感以最深并能发挥直接影响作用的群体文化,有无形之育人功能,能起润物细无声之作用。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多角度碰撞摩擦,导致各种思潮迅速蔓延开来,如今的中小学校校园已不再是以前的那片“净土”,里面充斥着来自外界腐朽文化思潮的干扰。把红色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可有效减轻校外不良思潮对中小学生身心的毒害,弥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不足,使红色文化活跃在中小学校园德育工作中,以无声胜有声,把校园的每一片花草、墙壁、黑板打造成红色文化的“宣传者”,让中小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牢记这段历史就是为了传承革命精神。在韩国,人们用坚定的儒家信仰抵御外来的不良文化。同样,我国的中小学校也可以以红色文化做辅,结合德育对中小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方向性引导,以帮助其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四、红色文化与中小学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1、用红色文化丰富校园的内涵
“文化重在生命的教化,文化育人注重人性美德素质的提升。体现在教育环境上便是校园文化。”[12]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明显的德育功能,要突出红色文化的德育手段,就要着重发挥好校园文化作用。将红色文化引进校园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无形的潜在课程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们可根据中小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建立红色文化专栏,定期举办红歌会,红色文化讲坛,鼓励学生们自主参加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活动,及时发掘本校、本土新英雄模范,并利用富有创新性色彩的陈列表现法,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及精神。如有条件的中小学可建立学校自己的“红色文化网站”,以学校德育为主,课外教育为辅,主动引导中小学生们去关心、了解红色文化,以活跃校园文化,提高环境熏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