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我党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具有天然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熏陶力,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红色文化可与中小学德育有效结合,参照可行的企业文化方式,发挥天然教育价值作用,通过建构多方位的红色德育新模式,对中小学校园、德育教学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方面产生影响性意义,从而达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因此,鼓励中小学校应积极发掘和弘扬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 ;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引 言
自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新政权,进行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刺激了精神文化需求的进一步发展。为迎合社会大众需要,满足个别好奇心,市面街头出现了各类形式泛滥的“文化”,当下某些不良风气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姿态进入了中小学校园,这不仅对中小学校德育的建设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还进一步加重了学校德育实施的难度,同时也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必要氛围造带来了危机。因此,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更好的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们长期关注的话题。
一、 红色文化及德育内涵
关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和观念性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能力和习惯”[1]等。实质上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最能体现其魅力与内涵的影响因素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红色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各族人民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共同创造的富有感召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并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和精髓,同时也是促进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众所周知,红色文化也属于文化范畴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精神层面主要有红歌、革命电影、革命书籍等,物质层面主要包括革命胜地、拜访革命先辈、及先烈后人及故里、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烈士陵园等,是一部可以不加修饰而永远值得感动和教育后人的最佳天然教材。
德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在此本文德育仅指学校德育,含意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中小学生德育即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政治和心健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从长远看中小学德育建设还具有战略意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文化素质如何,将对我国的未来建设、民族精神和社会风气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意义重大。
二、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形式主义现象较严重
我国传统的德育主要有教导、榜样和规约三大主导方式,其主要是”教会顺从道德教育,而不是鼓励学生主动选择与创造,也就不是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教育”[3],忽视了中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以课堂的陈词滥调为主,缺乏社会实践一直是困扰着中小学德育教育。国内学者高胜德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4],当前中小学德育乃至国内学校德育课程存在德育目标、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以形式上的思想政治课取代内容广泛、方法多样的德育课现象普遍存在。课程形式的单调,教学方法的单一,德育工作者们的灌输习惯,以及出于对学生安全、经费及其他顾虑等,使学校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长期以来的德育困惑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刻板印象,更使学校德育教育离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越来越远。有人将此类德育教育称为“知性德育”,“知性德育是一种对象化的、割裂的德育,所遵循的逻辑是知识的认知逻辑,建立在对德育性错识认知之上,是对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异化”[5]。改变上述德育的现实问题是个复杂、牵扯面广、耗时长且深远的工程,需要借助社会各界部门的通力合作。
目前,国内本土文化被淡化的趋势严重,而西方文化正大行其道,其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中小学校,可结合当地本土文化优势,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探索校园德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德育模式,设法使德育课程内容丰富化,教学形式方法多样化。要高度重视德育教师的作用,美国学者罗伯特·G·欧文斯在其《教育组织行为学》中认为:“重视教学,重视教学能手,重视庆祝教师和教学成功仪式能向教师展现一种更加美好,更加令人向往。更加迫切更具有人格成就感的未来愿景”[6]。积极鼓励教师们发挥专业技能,以催生更多新颖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而不失教育意义的红色德育课程,树立自身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德育方法。
2、应试教育影响深刻
《金凤钗》第二折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从基本上塑造了传统社会我国教育的基本面貌,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换成今日老生常谈之教育话题便是处于应试教育桎梏下的中小学教育,为追求蛮目高升学率,智育优先,而视德育等其他各项教育于附属地位。在我国,中小学校从事德育教育者多是教师,不可否认,当今时代由于教师们“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和社会的变迁,使得他们对物质报酬的追求有时超越了其职业伦理追求”[7]。多数中小学校发展壮大是以建立在智育优先(即学生主课考试分数高低)基础上的,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以吸纳更多学生入学,进而博取高额的择校费用,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实施的绩效工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智育优先之风,教师所得的报酬取决于学校考核结果,而学校指定的考核办法五花八门,最终目标都是以实现学校目标为准,而学校目标多聚焦于学生升学率上,因此如何改善“德育无位”之现状,仍发人深思。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一段摸索期,绩效工资政策也一样,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发展。作为中小学领导及组织者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德育是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各类工作中应处于首要地位。德育的重要性,传授学生以知识与技能只是一部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人格才是最终目的道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没有良好的国民素质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所谓素质教育不单单指智育教育,还包括德、智、体、美、劳,因此要端正态度,全面的科学的看待德育的重要性,重视德育效果原有的价值,以提高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制定合乎实际的学校目标,使“德育无位”的尴尬局面得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