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可分为课堂内小组讨论和课堂外小组讨论,既可以针对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根据针对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具体操作方法可根据上课学生的人数,通过数额配置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以5—7人为宜,就某一个主题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由学生自行安排组织:如哪些同学负责查阅资料、哪些同学负责整理讨论内容以及最后小组讨论结果由那个同学负责宣讲。它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自由发言,而是更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培养。在小组讨论中,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问题,通过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充分参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分享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支持,充分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小组成员协作能力。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空间,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发挥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思考、理解、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
长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在体验式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超越、协作能力。体验式团队活动,分为室内活动体验和室外活动体验,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教学方式。体验式团队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每一个主题设计与内容相关的活动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涉及集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整个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些活动中,团队成员必须相互合作支持,以面对极其艰巨的挑战,这就是建立更强凝聚力的团队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种体验式团队活动,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全通道互动与交流。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进一步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改变自身形象;克服心里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式团队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融洽地与群体合作的意识;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其他人获得同样的体验。
(四)运用问题分析法对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问题分析是社会工作者常用的对特定群体如儿童群体、老人群体、妇女群体、身体残疾者或智障群体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参与式诊断方法,是系统内的相关群体和个体在社会工作者的辅助下,从受助主体(团体、个人)的视角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认知的过程。系统理论是问题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依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是制定救助方案的依据。问题分析作为一种认知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系统认识目标群体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问题分析是目标群体或个体与社会工作者就帮助目标和帮助手段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问题分析法可以运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
中。教师可以带动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共同参与问题的诊断,与学生共同进行系统分析问题、确定问题,一起选择和改革实践的策略;问题分析法也可以运用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以及体验式团队活动中,由学生针对日常救助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系统的视角出发,共同探讨、分析问题现状、问题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救助方案,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以及注重由社会工作者推进被救助对象自救的能力。
(五)利用“头脑风暴法”改变学生不准确的元认知,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学生在接受一门课程之前,对该课程涵盖的知识可能只是一些模糊的认知,我们称之为“元认知”,这种元认知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判断,其中不少是不够正确、甚至是错误的,很多课程因此被打入“无用知识”系列,成为学生拒绝该门课程的理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最好能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改变这种元认知,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让其重新认识课
程的必要性和“功用性”。头脑风暴法,是教师提出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要求学生尽量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这种方法可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自主衡量该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决定今后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深度。例如,《农村社会学》第一次课笔者打破传统教学对诸如农村社会学的概念、农村社会学的功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等绪论模式的介绍,而是代之以如“你对农村有哪些了解?”、“城乡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如果大学毕业去做村官,你怎么来制定施政纲领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各种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作概括式介绍,让其重新认识农村社会学制度与切身利益间的关系,重新认识农村社会学的必要性和课程的重要性。当讲授完农村社会学与社会经济、政治等相关关系时,要求学生写一篇“我对农村社会学的初步认识”为题的小论文,学生普遍反映对农村社会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几周的学习,改变了我中学时代对农村社会学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模糊性认识”,多数学生反映通过该课程可更进一步地认识三农问题、了解农村、服务三农,这一点正符合当前学生急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有学生说,“我一直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但工作总是停留在搞卫生、陪老人聊天等方面,觉得没什么意义,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想今后可利用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扩大我们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也有学生说“我们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今后工作就是为有需求的人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与服务,农村社会学可为我们提供相关的知识以维护民众的权利,并有利于工作中解决社会工作技巧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些正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能不断地给学生设定相关问题,如当我们讲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可采用该方法要求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引发其对问题的思考,对知识的求索,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六)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它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同时,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参与和互动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