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主体视角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因此,参与式教学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的主动介入,参与式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我给学生上课的传统观念”为“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以往在“给学生上课”的观念影响下,教师常常是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稍不注意听讲或者没有按所教内容回答问题,教师往往很生气,没有考虑学生对问题的见解。“我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观念,把学生首先看作朋友,其次才是学生。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介入,如通过设计“剧本”表演所选择的主题,使学生得到人格的尊重、自我得到充分展现。法国杰出教育学家蒙田主张减少外部的和机械的训练,建议教育者在进行工作时“要根据被教育者的智力……让他自己品味、挑选和识别所学的东西;有时为他们打开大门”,因此,给学生创造空间,通过学习的主动介入,并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理念。
(二)注重教学过程
参与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过程”和“结果”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单纯强调结果的教育往往会因为过程的忽略而变成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者的结果就是放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过分注重学生的升学和分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目的是什么?难道就仅仅是知道社会工作包括哪些内容并记住这些知识吗?知识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知识是事实、概念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分析现实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机会。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在生活中发现各种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社会活动的体验。教师和学生都要关心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过程中如果每一步设计的很好,那么结果也不会差。
(三)综合能力建设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运用不同属性的知识、不同类型与层次知识的能力、不同领域的价值观念及不同类别的科学方法,多角度地、系统地、创造性地解决学科知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是通过保证成员的全部参与增强学生的能力来回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单一应试能力,只要刻苦努力就可以“复制”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而在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而且更需要培养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因此,更应该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探索能力、协作能力、判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启发学生的思路、介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以及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研究领域,从而帮助学生各种能力建设。在参与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师的督导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问题的热情。
四、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农村社会学》课程的实践
参与式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记忆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我参与中实现对知识的吸取和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课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其记忆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在知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需要及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式教学。以下笔者以《农村社会学》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与式教学工具是指一套通过参与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体协作精神的各种教学手段的总称。如师生交流、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体验式团队活动、疑点问题讨论以及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讨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助人的专业,与人打交道是该专业的职业特色。因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热情、理智、勇气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体验式团队活动、等参与式教学工具,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热情和各种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工具。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参与式工具和具体做法。
(一)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分析、探讨问题。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不同行为以达到了解信息、发现问题等目的的实用工具。可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青年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角色扮演在课堂实物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各种情景和所扮演的角色。老师作为一个局外人不干预整个表演过程的设计。表演结束由全体同学进行讨论。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同学很直观并真实地掌握某一特定社会范围内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相互关系、行为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个体或群体之间具有的冲突、矛盾、和谐等不同状态并对其
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社会工作者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受助对象一起帮助他改变自己的困境,增进其社会功能。[3]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不仅要求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强调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就决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实践训练。其途径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进入社会环境中进行一系列并行实习。但由于学生不像专职社工有大量的机会面对社会出现的多种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角色扮演对各种在社会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模拟,采用”情境+问题”的开放、协作和体验的学习方式,针对不断变化着的问题去理解、反思,并与同样作为主体的服务对象去能动的合作和行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协作精神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