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
韩芳
(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知识获取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需求,因此,“参与式”教学方法开始备受关注。本文在介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过程为例,探索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同时推动大学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方法;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参与式”教学法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读书会、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及访谈调研等活动,实现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分析研究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双赢”目的。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家弗洛姆期望理论为“参与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弗洛姆期望理论认为:,,而且估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把握达到,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激发,并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反之,即使价值很高,如果个人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很低,也不能激发工作或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参与”权,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其能力展示的舞台。当学生经过自己参与、探索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被动接受相比,这种热情是自发的、内在的,具有长久和深刻的效果。下面通过人的记忆特点和注意曲线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探讨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一)人的记忆规律的特点
人的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同样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同。研究发现,演讲式教学,学生的平均记忆力为5%;阅读式教学,学生的平均记忆力为10%;视听教学,学生的记忆力为20%;示范教学,学生的记忆力为30%;小组讨论教学,学生的记忆力为50%,动手实践式教学,学生的有效记忆力平均达75%,而教授他人立即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平均记忆力达95%。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随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变化,形成一种记忆金字塔,或称“学习金字塔”。人的这种记忆特点要求教师切忌在整个课程中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传统的讲授法,而应当对知识进行类型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达到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并能实践运用。
(二)杜威的教育理念的启示
杜威为着改革传统教育,强调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传统哲学一向把人类和自然分离开来,把个人和社会分离开来,把身和心以及知和行分离开来,造成二元论。杜威不认同这种二元论,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有机体是经常谋求对环境的适应的,个人也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而得到发展的。为了使得“从做中学”这种
实现参与式学习理念的重要方式或途径在实践中得以落实,需要做好材料和师资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材料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提性工作。他们“必须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材料方面的条件,学生的参与将很难或效果不会很好。“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 因此,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具体应在课程的结构和组织等环节花费更大精力。课程设置既要关注知识内在的规律,同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并要考虑到他的具体操作、实施,增强其操作性、可行性。“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学习者,而学习者,虽然自己不觉得,也是一位教师。”可见,参与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的权威和教师与学生的固有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法、谈话法、以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讨论,课堂的控制者和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思维方式、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也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大学生发展的要求。
首先,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使师生主客体倒置。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经常移位至主体位置,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空间,缺乏师生之间的学问探讨和思维交流的活动。课堂主要还是完成知识的传递功能,是一种重视教育而不重学,灌输为主启发不足,以知识复制为主,缺乏归纳、分析、渗透、综合和应用,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强调学生“参与”,比如课堂提问和师生讨论。但这种参与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强调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从属位置,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提问复述教师讲过的内容或者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地参与,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恰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如何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地学习为思考学习。
其三,传统应试教育强调教育的结果,大学教育结果的衡量指标往往是通过学生公务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等通过率、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高等教育过程所包含能力建设,方法构建,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参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五、六十年代逐渐发展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参与”式方式,强调的是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参与式教学,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教学而言的。它要求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理智的时间;给予学生选择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力;教师要评价学生,学生也要评价教师,除班级教学外,更多地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参与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