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致于学生语言学习内驱力的养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策略。笔者基于综合英语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维立体式的外语教学法体系,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外驱力到内驱力的转化从手,论述了内外驱力转化的三个情境: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化整合,语言系统的转化整合及环境系统的转化整合。有关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策略方面,笔者推出三维立体式的英语学习法体系,已于教学中实践的具体步骤有:创设全方位英语学习环境;训练学生创造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
关键词:语言学习,驱力转化,语言学习策略
国际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内驱力是指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陈琦, 2007) 认知内驱力也称作内部动机,它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趋向于实际知识的获得,这种内驱力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是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它是一种要求与理解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内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因个体胜任工作能力而获嘉奖的需要。附属内驱内是个体为了保持教师的认可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符合,同样存在上面提到的三种内驱力。它们是一种关于英语学习经验选择的潜能,在充分认识个人学习英语的需要和周边的物质学习环境及人文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学习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这种选择有益于能力发展,能够与社会环境灵活适应。
一、学生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外驱力到内驱力的转化
外驱力的满足不在学习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也就是说学习者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结果及其它一些所带来的的外部因素感兴趣。而内驱力强调的是学习行动本身的动力作用,是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发的动机。具有内驱力的学生会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把外驱力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涉及三个系统的有效整合。下面是笔者所在学校(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教务处为提高教学效果,每学期例行的与学生代表座谈会的会谈辑要(信息择选)
1.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活动较少,也缺乏老师对口语活动的有效指导,宿舍里很 少有说英语的。建议院里和班委组织一些活动。老师们也多指导一下。
2. 学生们对自己的口语没有信心,上课发言积极性不高。 没有良好的口语练习习惯和氛围。
3. 备考专四单词时发现,顾了速度,顾不了质量,顾了质量就顾不了速度。
4.专四整体的备考气氛不强,学生自我规划很迷茫,不知如何下手,上课内容感觉和专四有一定的差距。
5.学生自主性差,不逼着就不学。希望老师们多逼一逼。
6. 语音课堂趣味性差,上课模式过于单一,建议电影配音等活动。
2010 年 11 月 22 日(星期一) 地点:M104
(一)基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化整合
国际外语教学法大师斯德恩从实践上印证了“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即自我实现的内驱动力。”(Stern,2000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绪直接相关,学习态度及学习情绪是学生认识客观现实的自身需要之间关系时所伴随的态度体验。如果两者一致,学生会积极向学;如果相背,学生会厌学,在学习中采取消极态度。如上面座谈会中学生代表谈到“没有信心,没有积极性,自主性差,不逼着就不学”反应出的问题是学生能够认识自身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弱点,想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的素养与水平,但是缺乏英语学习的内驱力,没有积极的英语学习的情绪状态,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希望老师们多逼一逼 。”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解说。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的情绪状态根源于内驱力,表现于现实的具体事端,多由外驱力所引起的,而且与外驱力呈长期的反比发展态势,即外驱力越强,这种情绪状态表现的结果越不尽于人意,虽然短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表象效果。因此,教师不要刻意地去“灌输”学习目的或学习动机,强化外驱力;而是安排适当的学习条件,适时转化外驱力为内驱力,唤醒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情绪状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意志力,缩短大脑的反应时间,从而影响其认知建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基于学生代表提到的“趣味性差,上课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笔者于《综合英语教程》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每一个“专题研究”的单元教学中,涉及泛读课文的阅读时,笔者对每单元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把课后的练习题给学生留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课上在查对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把课文的大纲课前整理出来在幻灯片上展示给学生,课上带着学生于课文中寻找信息点,完成对整个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时会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把长篇课文缩写小短文等等。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乐于配合老师,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特征时而会对学习产生懈怠情绪,有时也会因外在事由引发情绪波动,影响本课业的学习,笔者会抽出适当的课堂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情绪的唤醒,积极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态度,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二)基于语言系统的有效转化
语言系统的内容可概括为输入、加工和输出。输入指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接受目的语(英语)的话语材料;语言加工主要指对目的语(英语)进行挑选、改动、编排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输出则是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目的语输入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目标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二语习得理论的监控模式,也称为“输入假说”。即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所建立的语言习得机制之间存在情感过滤。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信息并不会全盘吸收,有一部分被“过滤”掉了。如果学习者学习动力足,没有多少焦虑感,那么他“过滤”掉的东西就少;如果学习动力不足,非常焦虑不安,就会“过滤”掉很多东西。(赵璞等,2006)座谈会中学生代表提到,“顾了速度,就顾不了质量,顾了质量就顾不了速度。”“学生自我规划很迷茫,不知如何下手。”这反应出学生对英语的“焦虑”,想改善学习现状,但苦于没有方法。卡拉申认为,学习者在令其感觉自信、轻松的环境下才会取得最好的语言习得效果。在输入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增强语言加工的效果。在输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定向行为,提供与内部需要相联系的刺激物,从而完成外驱力向内驱力的转化。笔者于综合英语教学中以激发非智力因素为立足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帮助学生采用模仿和套用英语的办法,兼顾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感性认识与推理学习的和谐发展,大力推广并实践立体化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语言教学专家提出, 后经九十年代经国际外语教师协会第二十五届大会论证并得到认同。它是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以经济发展为底, 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式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在这个全方位的系统里, 教学主体(学 生)、教学客体(语言)和教学环境(教师、教材和教学条件等)三要素依据实际情况,密切合作,切实发挥整体效应。笔者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对目的语(英语)的挑选、改动、编排,紧扣课业内容,联系当前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实际,适度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社会信息,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环节,排除母语的干扰。让学生最大限度感受三维立体式外语教学法体系所带来的系统和谐的语言训练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