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x]笔者认为隐形辍学问题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缺乏学校归属感所导致的。因此,培养学生对各自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是坚决辍学难题的当务之急。纵观城市中辍生,他们的学校归属感普遍薄弱。在《2009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汤林春、吕星宇)中,高中与高校的招生满意度较2008年降低了10 分左右,初中招生满意度也下降了4.9 分;学校管理水平总体满意度分数为62.0,下降8.6分,处于“一般”水平。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中学由71.7 降为60.0,由“较满意”降为“一般”;学校管理水平总体满意度中学下降12.2 分。
[xi]满足感下降也说明了学校归属感的逐渐缺失。造成目前学校归属感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老师教育方式不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情感基石,也是着手培养学生归属感的第一步。在一个个中辍生案例中,我们大多看到的是部分老师的对这些所谓“双差生”的漠视和粗暴。初中生年龄小,心思敏感,有时甚至一句无心批评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每一个教师必须采用一种公平的教育方法,小心翼翼地引导其学习、生活,避免“冷暴力”,更要杜绝恶意的人身攻击。
2、学校课程设置无法让学生获得自信
中国初中课程设置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为语文、教学、外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学历史,地理),科学(或选学物理、化学或生物)体育、艺术(或选学音乐、美术).综台实践。其中主科副科分化相当明显,初中语、数、外占了最大比重,语文与数学的课时大大超过英美日法等发达国家,初中平均总课时为34小时,也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xii]不难看出,初中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为升学选拔精英人才而设计的,多为重复性知识,没有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多样性的需求。
[xiii]3、缺乏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
在《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中,徐坤英和郑涌提出让学生参加活动是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也是比较稳固的,这不仅让学生有所乐,也培养了学生的认同感。
[xiv]丰富多彩的活动亦给人留下深刻的正面印象,让学生在与同伴、老师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唯升学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外活动成了累赘。一些象征性的学校常规活动(如朝会、升旗、集体操、值周等)流于形式化程序化,学生仅仅是机械性的完成,主动参与性不强,根本无法达到活动的本来目的。而运动会、社会实践、艺术节、科技节等深受同学喜爱的学校活动一学年才举办一次,完全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所有的初中学校活动中,老师都是策划者,学生永远是执行者,少有自主策划、参与活动的选择权,长此以往“被参加”的结果是学生觉得活动无聊,老师觉得浪费教学时间,学校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归属感也会相应下降,让部分同学产生“学校没意思”的观念,间接诱导辍学行为的发生。
三、应对城市中辍生问题的现行措施评述1、回到原校就读
厌倦了辍学后的生活状态的中辍生的第一选择往往就是回到原来学校,继续一度中断的学业。正如某校一位青保老师所说“无论他们辍学的动机是什么,只要年龄没到,学没上完,学校终究是他们的归宿。”离校在外,社会的复杂、生活的艰难,是这些孩子难以想象得到的。总而言之。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何种方法、到何类教育机构,中辍生都必须返回校园。然而,返校中辍生同样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由于严重缺课,中辍生与教学内容显然脱节,中辍生在短时间很难立刻回到原有水平。老师不会为了照顾一名学生而放慢教学进度。因此,受采访的老师都表示很乐意给中辍生提供单独辅导,他们一致表示希望中辍生能够主动来办公室。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不会主动请教老师,学习成绩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升。
其次,学校与社会的环境差异也造成了中辍生的复学困难。在学校,学生行为受到严格限制,课程表已经把一天的作息安排的分秒不差。复学前,中辍生原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重返森严的学校后,他们对规章制度感到很不适应。这也直接解释不少中辍生返校后再次流失的顽固现象。
令人欣慰的是,在被调查的423名来自浦东新区8所初中在校学生中,同学待返校中辍生的整体态度是比较积极的。67.6%的学生对中辍生复学来到自己所在班级表示了欢迎,31.1%会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仅2.5%不愿意复学中辍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在学风纪律欠佳的班级,多数返校中辍生“吃的很开”,他们在同学眼里显得早熟,擅长各种游戏,深谙大小娱乐场所,被同学所羡慕。作为同龄人,在校生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成为中辍生并不介意,超过65.0%的人选择在朋友辍学后仍然保持原来友谊或增进关系。可见同学朋友的歧视或排斥虽然客观存在,但并不严重。相反的,中辍生自身对同学的心理排斥占着主导地位,接受采访的9名中辍生中5位有认为部分同龄同学比较懦弱,什么事都不敢做。他们对同学的成见又演化为对学校的抗拒,使他们的复学之路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2、到工读学校托管部就读
出于学生行为、性格、学习水平、他人影响等个方面考虑,学校会推荐中辍生转入工读学校托管部学习。笔者发现,基本所有中辍生一开始都不愿进入工读学校,他们主要认为工读学校严重限制了个人自由,“少了许多乐子”。另外,在工读学校就读或托管存在不少缺陷:第一,长久以来社会对工读学校固有的偏见让家长认为送子女去托管部学习没面子。招生老师需经常走访于浦东新区各个普通初中,上门与学生、家长沟通,效果差强人意。其次,工读或到托管部入学是必须征得学生及其家长的书面同意,因此决定权最后仍是在学生的手上。再者,工读学校虽然硬件设备突出,但缺乏优秀师资。比起普通学校,工读学校老师要付出极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思想品德存在偏差,导致部分优秀老师心理失位,调至普通学校。
3、接受社工辅导
仅靠学校完成流失生工作,难免力不从心。除了家长、老师、街道工作人员,社工也是解决流失生问题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社工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长期有效的干预,如果介入适当,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浦东新区社工站是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的指导下,从2003年起进行区范围内8000名16-25岁社区青少年辅助指导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性组织。在所有服务对象中,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占10%,约800名,在职社工累计240多名,与受助青少年比例约为1:150,每位青少年平均每月受助次数约为3-4次。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