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二十五年来,基础教育在各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在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擅自离校,违背了相关教育法规,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妨碍了这些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近几年农村辍学问题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但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里也存在一群行走于学校之外的“隐性辍学”青少年。本文正是要对这些城市初中隐性辍学生进行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深入了解该群体的生活状态、形成的原因、现今有关防辍措施的运行状况,并对如何有效解决隐性辍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字:城市 初中生 隐性辍学
▲隐性辍学概述:在世界范围内,“辍学”存在多种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辍学定义为“中途辍学指任何一阶段的学生,在未完成该阶段的课程前,因故提早离开学校”的情况。在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效益研究》中,将辍学官方定义为“所有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的现象。”
[i]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提高招生工作质量,各个学校普遍将“学制规定年限”偷换为以学籍存在与否为评判标准的辍学概念,既而产生“显性辍学”(学籍不存在)与“隐性辍学”(学籍存在)两个中国独有的教育术语。由于上海市教委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开出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因此实际上学籍意义上的显性辍学极少,均为大龄退学。若仅以学籍存在与否作为学生辍学的评判标准,只能反映小部分情况,掩盖了大部分辍学现象。
实际上,多数辍学生属于隐性辍学,即“除注销学籍外,在未完成学校课程之前,因故提早离开学校的辍学。”
[ii]城市隐性辍学生则指拥有城市户籍,享受所属城市相关社会保障,在学籍存在的情况下却未履行教育义务、提早离开学校的青少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小学辍学数量很少,大部分集中于初中阶段。上海市每年存在一定比例的初中辍学率,2000-2005(不包含2004)年上海初中辍学生累计达到1万1千多名,
[iii]而官方统计方式决定了我们无法从该数据中指面了解隐性辍学的基本情况。笔者走访了浦东新区十四所初中后,了解到几乎每个普通初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隐性辍学生,即长时间不来学校但学籍依然存在的学生。由于该群体的隐蔽性、特殊性,以及对学校的声誉和升学率的负面影响,隐性辍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被校方自觉不自觉地隐藏起来。城市初中隐性辍学生(后文简称中辍生)作为现今基础教育的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亟待研究者不断探索与研究。
在笔者调查的14所样本学校提供的资料中,仅两所无此类学生,其余十二所均有2.6位,占总在校学生数的0.35%,浦东新区2009年在校初中生共102 666名,照此比例,全区2009年约新增至少356位隐性中辍生。2000-2005时男女显性辍学的比例为3:1。而就笔者目前掌握浦东新区14所学校的数据来看,女生在初中隐性辍学生的比率也存在明显上升的趋势。
▲
研究方法: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浦东新区在上海各个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多,构成最为复杂,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笔者选择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城市初中隐性辍学生研究地点,便于反映问题现实。
本研究采取个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方法,与中辍生、中学校长、班主任、青保老师、政教主任、工读学校托管部老师、从事城市辍学研究的教授进行深度沟通,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在学校的配合下,笔者与多名隐性辍学生和有过隐性辍学经历的符合条件的学生取得联系。本研究中也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校对中辍生的普遍态度。2010年3月至5月期间,在全区8所初中随即抽取424名就读于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和103名教师(其中包括任课老师、班主任、校长,政教主任)总计回收学生问卷共424份,教师问卷103份,实际有效学生问卷423份,有效教师问卷103份,笔者并问卷结果进行了整理统计,得到了较为可信的数据。
▲研究成果:一、城市初中隐性辍学生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中辍生的离校生活是单一的。由于生存空间狭窄,活动重复性极高,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对。其生活状态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种——漂泊不定的街角生活与足不出户的宅居生活。两种生活方式来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中辍生经常在这两类生活中来回转换,调整生活节奏。
(一)漂泊不定的街角生活漂泊不定的街角生活是中辍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绝大部分中辍生家庭关系紧张,他们急于摆脱家庭约束,并且对学校之外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中辍生往往跟随社会青年、职校学生、其他中辍生频繁出入于网吧、卡拉OK厅、迪厅等娱乐场所,或在大街小巷中漫无目的地行走。他们有时彻夜不归,行迹恶劣者甚至一个月、几个月不回家、不到校。当没有了必要金钱来源,他们从事兼职以赚取基本生活费用,或回家取钱。生活重心外移后,中辍生背离了他们的社会时间,在社会底层过着边缘化生活,其生活特点如下:
1、徘徊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初中生流失至社会,就存在着一定违法犯罪的风险。他们接触的人群和社会层面通常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形成一个健康的适于青少年成长的氛围。由于中辍生年龄小于16岁,他们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不良事件的严重性被淡化,使中辍生们潜意识中认为违法犯罪不可怕,该思想形成滋长了连续性的违法犯罪。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负强化(negative enforcement)激化了中辍生不法行为的程度和频度,也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近年来,社区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中辍生心智未成熟,易作出违法犯罪行。笔者的采访对象中超过半数存在偷窃、勒索、伤害举动或倾向。隐性辍学生违法行为的特点一是他人教唆,且通常是高年级问题学生、无业人员以策动、威胁的形式诱其犯罪,犯罪形式多为结伙作案。由于在校学生心想单纯,容易得手,中辍生的犯罪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在众多违法行为中,“拗分”是发生频率最高的。中辍生利用自己的心理优势,威吓同学,迫使其交出钱财。
[iv]2、从事不安全不稳定的社会工作走向社会的中辍生面临着生存问题。离校不离家的中辍生,生活质量尚可保障,从家中取用即可。但是那些离校又离家的孩子就不轻松了。有的偷偷回家取钱,有的开始偷窃抢劫,有的投奔有经济能力的朋友。但大多数中辍生曾有过工作的经历。由于该群体年龄、学历的限制,工作皆经过熟人介绍获得,如搬运工、跑菜员、油漆工、陪酒、产品推销员等,工作性质为零时工,收入少,工期短,体力活较多,内容机械乏味。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