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发各种社会教育渠道,实现办学渠道多样化
现在职教体系在基本构成上,仍然保存着传统的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正规学校教育依然是职教体系的主体,尚未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要求的。
有鉴于此,作为学校要有意识地把文化组织、社区组织、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部门作为终身教育渠道,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具有文化、专业教师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与设备设施,建立学习信息网,建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职教体系,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等各种科学文化设施都纳入职业教育课堂,实现专业教育服务上门化,从而形成办职教渠道多样化,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全方位的社会覆盖模式。
要坚持职业教育平民化,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淘汰”式的精英教育,职业教育要走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为经济发展服务及时、为社会发展服务周到,为人类进步服务。作为平民教育的职业教育,必须利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能力本位功能,在以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优先的思想指导下,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使教育与培训成为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打工族、下岗再就业职工改善生活状况、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手段;成为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逐步形成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全民拥有教育机会、处处成为学习之所、人人成为学习之人、人人有自主选择学习机会的局面,解民生微苦,为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三)抓住自身优势,对非学历教育突出灵活性和实用性
1、职业学校加强非学历教育是市场经济和就业者生存的强烈需求
从宏观层面讲,生存是人类自身的第一需要,只有保障个人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才能不断追求更加高级,更加美好的理想。对于那些因迫于生计而疲于奔波的人们来说,仍不断地、不失时机地、倔强地追求知识和技能,是因为他们深信知识和技能能够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生活;对于那些享有安逸而生活舒适的人们来说,仍不断地、主动地追求知识和技能,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作为职业教育首要任务,必须培养出数以千计熟练技能和技术的劳动者,来满足社会生产和发展需求,这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或受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向往,因为一定水平的职业技术技能是劳动者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的必要手段。如果没有这种技能训练,劳动者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同样,如果没有职业技能的训练,劳动者就不可能不断调换自己的职业,也就不能适应职业结构和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
作为个人,职业生涯阶段是一个人生命周期的黄金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形势下,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人在这个阶段,由于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职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可能面临着各种来自职业的压力和挑战,社会分工多元化、综合化,人的职业岗位的变动比以前频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发达国家一人一生要转换4-5次职业),人们面临着更为迫切和频繁的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的转换和持续发展。对于初次迈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只是其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一次性的职业技能训练已远不能满足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需要不间断地回归到学校接受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变动,也是人的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其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周期较短、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等优势,紧密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之提供多样化、开放化、个性化的教育和培训。
1999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会议的主题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 这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要求,而职业教育和培训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阶段,职业教育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非学历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需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素质能力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开展针对性、开放性、先进性、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技能,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促使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非学历教育在培养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也愈加显示它的作用。而最能说明非学历教育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作用的,是专业证书教育--比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软件工程师教育等,再如教育局09年组织两次管理层面培训和研修,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以及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研讨班都归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且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只要中职找好自己培训的定位,非学历教育的比重进一步加大,非学历教育人数肯定会超过学历教育规模。
2、实行在学分制基础上的灵活的办学形式
非学历教育在受训者管理上,“学分制”则是最适合的一个载体,因为参加非学历教育培养人才多样化(要满足各行各业需要的、有个性、有特长);培养、学习方式灵活化;年龄、学习基础差异性扩大化(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在不断放宽);就业多元、自主化(自主择业、入学深造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多种选择);知识、技能学习自主化(即学什么和怎么学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权),这样,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本不能适应其需求,必须实行单科结业,弹性学制,允许半工半读”管理原则,这样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管理,就成为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的必然选择。
由于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使得开放式办学成为可能,可以把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愿望的人员都吸纳进来,针对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基础、个性特点以及从业愿望,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突出技能培训和实操能力培养,这样学员根据实际情况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结合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做到工作学习两提高。
3、非学历教育培训专业要面向市场需求,培训内容要求实用、求新
职业学校作为一个面向市场独立办学的实体,市场需求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非学历教育办学理念上,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切实做到“面向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增强职教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必须树立立足市场需求、狠抓办学质量、灵活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做到宜高则高,宜中则中,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提升职业能力,要紧抓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培训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学校要特别关注和多方收集来自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用人信息,并结合学校实际,对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分析,确定学校专业课程发展战略,打造品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