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德育 德育功能 人的本质 主体性
为了科学认识德育本质、深入了解主体性德育的理论贡献和局限性,便于进一步讨论德育功能及相关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对人的“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笔者以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为钥匙,对人的主体性或者说人的个体社会化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一、理解人的主体性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的本质时这样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 这一段话首先强调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是作为社会联系的主体而存在的;而且,人的这种主体性也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天然具备的,或者说,个体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是一个需要“积极实现”的过程。这个“积极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人的主体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人的不断建构人本质的过程。然后更进一步地说明了在人的本质建构的过程中,处在“社会联系”中的主体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而“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其主体性需要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述人的“主体性”的。因此个体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实现对人本质的占有,从而成为一个真正占有人本质同时又具有特殊个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个体人,其主体性发展也就具有了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个体的人对“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的占有,即人本质的构建;其次是个体的人的独特个性的发展。这种双重意义统一于主体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即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与人的本质理论相关的,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以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多种阐述,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在一些论述中,马克思强调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多方面地、充分自由地和协调地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丰富的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涵义。
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就是说,人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促使人去创造、去劳动、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又产生新的需要,驱动人去开拓更广阔的实践领域和生活领域。正如马克思说:“已经得到满足的每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活动,而需要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更丰富的需要。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是人表现和确证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列宁则把全面发展的人称为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这种多方面的才能,包括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等,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另一重要内容。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创立和合理建构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认为,脑体分工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的人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但那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的关系。”随着分工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但它却先后采取了前资本主义阶段的人身依附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形式,并因此对人来说始终是一种异己的、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或使人片面化、畸形化的力量。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人们终将扬弃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状态,由此“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丰富性都得到实现,才能称其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4、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标志。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性是指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的素质、品质、气质、性格、情感等等的总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特殊禀赋和兴趣、爱好、性格、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性,自主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