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大学体育教学公选课中,更加注重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尤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4.2.3 大学体育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也应尽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多方位的学习。
4.2.4 注重学生进行网球运动和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培养,教师教授技术动作时,应避免手把手完全教授,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学习。
4.2.5 在大学体育课程,尤其是公选课中,应适当加入竞争和赏罚机制,激励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学习。
5 参考文献[1] Divid H.Jonassen & Susan M. land(2000), Learning Environment, 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 2000. P.65.
[2] Lave J.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 Norman. D.A.Cognition in the head and in the wor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situated action. Cognition science.1993.17(01).
[4] Young, M. 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itu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3,41(1)
[5] William J.Clancey A Tutorial on Situated Learning[J]. 1995
[6] Leigh Chiarelott 杨明全译 情境中的课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7] J·莱夫,E·温格,王文静译.《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8] 奥苏贝尔等著,余南星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9] 陈天云,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ITS)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2007(01)
[10] 程杰.表象训练运用网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11)
[11] 杜威, 民土主义与救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59-63
[12]付道领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证研究 西南大学 2008
[13]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7-68
[14] 顾明远. 教育人词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6l
[15] 怀海特(A.N.Whitehead).《教育目的》.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11页.
[16] 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泽.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52
[17] 李森. 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79-81
[18] 刘凡丰.《基于技术的教学新模式:投入学习理论》.《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 第8期.
[19] 刘志波,翁孟迁.韩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特点.http://www.lauky.com/post/402.html
[20] 罗伯特·D·坦尼森.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1册.理论·研究·模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16
[21] 罗玲红.高校篮球教学中运用想象训练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22] 倪静芬.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师范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0)
[23]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山版社.2000:201-203
[24] 乔伊斯, 韦尔. 教学模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12
[25] 乔伊斯等.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23-125
[26] 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31-234
[27]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5-57
[28] 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9]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
[30] 向光富.情境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06).
[31] 杨楠. 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1
[32]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考 [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p.149
[33]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l页.
[34] 振州.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体育科学,1998
[35] 钟志贤.《21世纪的学习理念》.《青年教师》,2002年,第5期: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