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等级 有效 2 1 3.3 3.3 3.3 不及格 3 6 20.0 20.0 23.3 4 10 33.3 33.3 56.7 及格 5 3 10.0 10.0 66.7 6 5 16.7 16.7 83.3 良好 7 3 10.0 10.0 93.3 8 2 6.7 6.7 100.0 优秀 合计 30 100.0 100.0
对照组学生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发球的不及格率分别为 13.3%、13.3%、23.3%,优秀率10%、10%、6.7%。
3.2.2情境教学学生学习分析表6A班实验组成绩单 学生编号 正手击球 所用学时 反手击球 所用学时 发球 所用学时 A班实验组1组 A111 5 3周,6学时 6 2周,4学时 5 2周,4学时 A112 6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5 2周,4学时 A113 4 3周,6学时 4 2周,4学时 5 2周,4学时 A114 5 3周,6学时 7 2周,4学时 4 2周,4学时 A115 7 3周,6学时 6 2周,4学时 6 2周,4学时 A班实验组2组 A121 6 4周,8学时 7 2周,4学时 5 2周,4学时 A122 4 4周,8学时 5 2周,4学时 5 2周,4学时 A123 5 4周,8学时 6 2周,4学时 7 2周,4学时 A124 8 4周,8学时 7 2周,4学时 8 2周,4学时 A125 4 4周,8学时 4 2周,4学时 4 2周,4学时 A班实验组3组 A131 8 4周,8学时 8 3周,6学时 8 2周,4学时 A132 4 4周,8学时 5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A133 4 4周,8学时 5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A134 7 4周,8学时 8 3周,6学时 6 2周,4学时 A135 7 4周,8学时 6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平均值 5.6 3.33周,6.67学时 5.93 2.33周,4.67学时 5.53 2周,4学时
表7B班实验组成绩单 学生编号 正手击球 所用学时 反手击球 所用学时 发球 所用学时 B班实验组1组 B111 5 4周,8学时 6 3周,6学时 4 2周,4学时 B112 7 4周,8学时 8 3周,6学时 7 2周,4学时 B113 5 4周,8学时 6 3周,6学时 6 2周,4学时 B114 5 4周,8学时 4 3周,6学时 4 2周,4学时 B115 4 4周,8学时 6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B班实验组2组 B121 8 3周,6学时 7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B122 5 3周,6学时 6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B123 7 3周,6学时 7 3周,6学时 4 2周,4学时 B124 8 3周,6学时 6 3周,6学时 7 2周,4学时 B125 5 3周,6学时 4 3周,6学时 5 2周,4学时 B班实验组3组 B131 6 5周,10学时 5 2周,4学时 5 2周,4学时 B132 7 5周,10学时 8 2周,4学时 7 2周,4学时 B133 5 5周,10学时 4 2周,4学时 7 2周,4学时 B134 8 5周,10学时 7 2周,4学时 8 2周,4学时 B135 5 5周,10学时 4 2周,4学时 4 2周,4学时 平均值 6 4周,8学时 5.87 2.67周,5.33学时 5.53 2周,4学时
通过用Excel分析上述四个表格得知,实验组A班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发球的成绩平均值分别为:5.6、5.93、5.53;实验组B班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发球的成绩平均值分别为6、5.87、5.53。
另用SPSS分析成绩分布得知:
表8 实验组正手击球成绩频数统计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等级 有效 4 6 20.0 20.0 20.0 及格 5 10 33.3 33.3 53.3 6 3 10.0 10.0 63.3 良好 7 6 20.0 20.0 83.3 8 5 16.7 16.7 100.0 优秀 合计 30 100.0 100.0
表9 实验组反手击球成绩频数统计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等级 有效 4 6 20.0 20.0 20.0 及格 5 5 16.7 16.7 36.7 6 9 30.0 30.0 66.7 良好 7 6 20.0 20.0 86.7 8 4 13.3 13.3 100.0 优秀 合计 30 100.0 100.0
表10 实验组发球成绩频数统计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等级 有效 4 6 20.0 20.0 20.0 及格 5 13 43.3 43.3 63.3 6 3 10.0 10.0 73.3 良好 7 5 16.7 16.7 90.0 8 3 10.0 10.0 100.0 优秀 合计 30 100.0 100.0
实验组共计30人,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发球不及格率均为0,优秀率分别为16.7%、13.3%和10%。
3.3.3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分析1平均分差异显著性的比较
因为样本容量较小,总体标准差为止,故采用SPSS进行T检验,对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 11 SPSS统计结果1:两种教学模式下平均分标准差的参数计量表 实验组对照组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正手击球 对照组 30 5.1000 1.66816 .30456 实验组 30 5.8000 1.42393 .25997 反手击球 对照组 30 5.3667 1.56433 .28561 实验组 30 5.9000 1.32222 .24140 发球 对照组 30 4.7333 1.61743 .29530 实验组 30 5.5333 1.27937 .23358
表12 SPSS统计结果2: 两种教学模式下成绩均值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 方差方程的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t 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差分的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正手击球 假设方差相等 .118 .732 -1.748 58 .086 -.70000 .40043 -1.50155 .10155 反手击球 假设方差相等 1.722 .195 -1.426 58 .159 -.53333 .37396 -1.28190 .21523 发球 假设方差相等 2.215 .142 -2.125 58 .038 -.80000 .37651 -1.55367 -.04633
上表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正反手击球、发球学习和理论学习上方差齐性的检验均为不相等,结果分别为F正手击球=0.118,df正手击球=58,p正手击球=0.086,按照α=0.05水准,拒绝H0,认为正手击球成绩实验组比对照组成绩高,同理可知,反手击球、发球成绩,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2、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迁移程度的比较
由表1、2、6、7可知,在对照组三项动作技能与所用的训练掌握时间无太大差别,而实验组则随着时间迁移,掌握技能时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实验组明显发生了学习的正迁移。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访谈结论为全面的解释上述实验数据,对每个班中成绩最好和最差的学生进行访谈,加之对专家的访谈,认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有如下特点: 球感较好; 对于网球课教学满意度高; 通过学习网球公选课,对网球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余时间选择网球运动较多;愿意与他人合作,互助学习;对自己错误动作有更明确的认识;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4.1.2 分析结果经过多层次论证分析,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情境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为结构不良的技术概念,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学习的兴趣,并在潜意识中培养了学习网球的能力,因此,网球学习过程中出现后面较难动作反而学的更快的学习能力的正迁移。
2、情境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形成了较好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网球运动时有了较好的团体学习的氛围,情境学习模式下的学生会有更多的在课下进行网球锻炼。因此,在随后的两项技能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速度提高。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有多重角色的扮演,练习者角色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肌肉运动过程,指导者身份让学生在无形中对正、误姿势和球的方向判断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捡球服务过程中学生也在无形中对击力度和击球球后球的方向判断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因此,学生成绩在情境教学模式下较传统模式下要高很多。
4、因为情景模式下学生在场地中进行练习,更容易掌握实际比赛要领,对于其课下练习直线对拉的实际操练更加自信,因此,在心理上更容易沉着应对最后的考试。
综上所述,中央民族大学网球公选课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4.2建议4.2.1 在今后的大学体育网球公选课中,应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在场地安排和训练中,应避免枯燥重复的墙球训练,而应在实际网球场地中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