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传统节日的故事、谚语、歌谣,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学生、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社会属性,更多体现在他的文化性中。个人后天获取文化性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文化孕育期”。这一时期的发展乃至成熟,关键在于对根基语言文化的吸纳,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如何达到?这些责任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中小学语文教学历来是根基文化语言学习不可缺少和无以替代的课程,就因为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民族之根。我们从语文小课堂到语文大课堂,从校内到校外,建立并完善了教育绿道,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将是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当代中国人格,在这种软实力的凝和中,少年强,则中国强。
四大传统节日与语文教育如何结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把四大传统节日与语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只是弘扬传统文化很小的一块阵地,还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中学新课标资料库·语文卷[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5]以上文件引自教育部网站
[6]《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上册 陆梅林等译 三联书店 1962
[7]戈希尔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世界人权宣言》转引自《语文教育展望》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