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四大传统节日与中学语文教学
四大传统节日与中学语文教学
来源:互联网 sk001 | 赵贵延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十分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曾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给予积极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4]

  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其中以四大传统节日文化为代表。2005年,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件提出了如下观点: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2009年9月1日,刘延东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民族复兴呼唤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现在,我们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走向未来的希望和力量所在,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生动地体现在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战略主题小结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 2009年12月中央文明办向全国发出通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2010年将在全国继续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活动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可以说,从国家的提倡到素质教育全面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也是现在的中学生所缺失的。传统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突出教育重点。春节突出今昔传承、阖家团圆的主题;清明节突出慎终追远,感恩思源的主题;端午节突出天人合一、悼念屈原的主题。中秋节突出的团结团圆、喜庆丰收的主题。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统节日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内部的心理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心理凝聚力。我们已经意识到国节复兴的重大意义。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已被打包纳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能走出国门,成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文化标识。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告诉学生在现今社会或文学著作里面的传统文化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语文老师要有效地利用拓展课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外文学作品,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感悟能力和文化敏感。当一个人有了较丰富的文化素养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都会相应增强,同时,通过文化拓展课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构筑起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一点尤其重要。语文拓展教学中强化文化性、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既能听到、看到传统的节日文化,又能在之后有所感受,然后才能有所传承、有所作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双管齐下,一箭多雕。

  (二)将四大传统节日融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

  1. 化整为零

  中学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融入四大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尤其是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以此为写作背景的文本,要多加注意。如鲁迅的小说《祝福》,祥林嫂死于“祝福”时。 “祝福”作为一种习俗,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这项活动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用“牲醴和香烟”祭祀“天神”和“祖宗”,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小说《药》中描写华大妈、夏四奶奶清明节上坟的习俗。《兰亭集序》开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一开始就指出写作时间“修禊”日,即三月三、上巳日。这一天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边城》中对端午节日的描写,还有《离骚》的作者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些文章仍然可以拓展到四大传统节日文化,在此不再赘述。一言以蔽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适时迁移、拓展讲解,当然各文本略有侧重,迁移默化中完成了四大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使学生很好地接受了四大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这样不留大教学目标痕迹的教学,日积月累,定会使传统文化的力量厚积薄发,最终实现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理想属于书斋,现实留于课堂,如何实现这两者的桥接,需要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架构,一步步来,一天天讲,短、中、长期目标结合,才能达到“千斤拨四两”的效果,学生日后才有“四两拨千斤”之功力,实现“载道”到“弘道”的跨越。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652/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312/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经...
化学与生物工程《化学与生物工程》
《化学与生物工程》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10/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开发...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创办于1998年,前身为《江南学院学报》,20...
文物《文物》
并非《文物》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文物》杂志,于195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532/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
天天爱学习《天天爱学习》
《天天爱学习》杂志,于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414/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乐·文娱...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