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基于地下空间视角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管理
基于地下空间视角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管理
来源:互联网 sk001 | 杨长福 王作虎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地下空间 城市发展 地下空间权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发展成为我国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对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讨论,同时讨论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不足及存在问题,对地下空间的权属以及地下空间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认识和观点,为今后我国地下空间规范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理论。

  关键词:地下空间 城市发展 地下空间权

  1、引言

  在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人们不断的通过各种方法来加速自身的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生产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多能源和矿产资源,面对城市蔓延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开始不断的探索新空间,将发展触角伸向高空和地下,一些城市开始对一些用地矛盾集中的地区实行综合开发和改造,其中包括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相比,无论是开发利用程度,还是经济投入,都与国外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涉及到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何在既定土地情况下,更好利用地下空间,发挥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

  2、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标志着地下空间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经过近150的发展,国外地下空间发展从大型建筑物到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再到地下城的建设,地下建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地下市政设施也从单一的地上供、排水管网发展为地下综合供水系统,地下主要能源储藏系统,污水回流及处理系统,以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共同沟)。我国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多为以战备为目的的人防工程,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渐把地下空间利用出发点从防空工程转移到国防与经济建设上,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地下空间利用指导原则。目前,我国已建成大规模地下综合体,展现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与趋势。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地下交通成为主要发展力量。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于1969年10月基本建成,1971年1月试运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公路隧道5426处,319万延米,而1979年仅有3745处,5万延米,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公路隧道最长的国家,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以后更好的攻克难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公路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山岭隧道、深水海底隧道不断涌现,管理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这些隧道集中体现了我国的隧道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道路系统中的隧道工程也有相当发展。根据预测分析,今后30-50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鼎盛时期。我国目前在建和今后几年将要建设的铁路隧道将达5000公里以上。“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城市整合、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历史时期,地下交通建设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2.2 地下综合体建筑物规模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地下综合设施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目前我国城市地下建设的地下交通、地下车库、人防工程等各类地下空间设施,大量节约了我国城市的用地,使城市的土地得到高效利用。比如,大连市站前广场我国最大的城市地下综合体“不夜城”已投入使用十年,其建筑面积147000平方米,在其内建有五层地下车库,还有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中心,餐饮中心等,站前广场日均客流量30万人次,年客流量1亿人次以上,地下建有三层及夹层,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也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地下商城;我国上海南站城下车站开通运营,旅客可通过这个迄今为止上海最为复杂的换乘枢纽,实现铁路、长途汽车、轨道交通、出租车和公交的快速换乘,上海南站标志着上海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已相当成熟,为今后城市复杂地形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地下空间项目的建设,既没有给路面增加额外交通负担,又没有破坏风貌景观,增加了城市形象。

  2.3 发展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共同沟为各类市政公益管线设施创造了一种“集约化、综合化”的铺设环境条件,使道路下部的地层空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使内部管线有一种坚固的结构物保护,使管线的运营与管理能在可靠的监控条件下安全高效地进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共同沟内还可提供预留发展空间,确保沿线地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一次性投资大,工期较长,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尤其是城市发展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一些城市,从长远利益来看,收益大于支出,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作用。苏州新城就是典型的例子,将各类管线都利用共同沟的建设方法,节约了大量了城市地上空间,美化了城市。

  2.4 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快速。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地下建设已初具规模,地下空间开发的根本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这一出发点,许多城市都把“以人为本”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许多城市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技术,新方法,破解新难题,以达到绿色、无污染,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利用深层地下空间大量来储存能源,如地下垃圾处理系统、地下储热库可以存储垃圾燃烧产生的热能、供热系统在低峰负荷时的多余能量。地下空间的开发与高新科技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无论工程中的技术的提高,还是规划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都是高新科技的具体表现,信息管线综合化、集约化的建设是高新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应用的重要体现,为我国科学发展贡献了力量。

  3.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地下空间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起步较晚,各项法规制度不健全,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际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够很好的利用与解决,与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和不足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发展,也造成了地下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3.1缺乏必要整体规划指导。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利用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统一的、统筹的规划,没有把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国策联系起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和局部利益,没有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建设脱节,各个单位或部门按照各自的发展自行建设地下建筑,缺乏系统性,没有统一标准,布局不合理,上下不协调,各行其是,各自开发,矛盾较多,综合效益不明显,地下空间被弄得千疮百孔,出了问题,各个部门又相互推诿,管理效率低下,造成了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由于地下空间的建设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开发利用,将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面貌。在城市地下建设中,由于施工错误将地下管线破坏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大片地区停水停电、通信中断,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由于缺乏完整统一规划,造成大片的地下资源被搁置、遭到破坏,失去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良机,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建材技术与应用《建材技术与应用》
《建材技术与应用》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4-1291/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检测...
建筑科学《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962/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商...
体育科研《体育科研》
《体育科研》杂志,于196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194/G8,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运动生物力...
工程科学学报《工程科学学报》
《工程科学学报》(月刊)1955年创刊,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载矿业与资源工程、冶金科学...
青海农牧业《青海农牧业》
《青海农牧业》原名《青海畜牧业》是青海新闻出版局批准,青海省农牧厅主管的有关农牧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类季刊杂志。本刊是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畜牧兽...
交通与运输《交通与运输》
《交通与运输》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476/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法苑铁道...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