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校应该倡导将网络道德观念贯穿和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情景模拟、心理疏导等新颖的德育课教学模式,用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渗透型的思想教育。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成立由在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议,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学校还要大力推进校园网建设,建立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德育网,设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站,将思想灌输与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总之,各学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类型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抵制社会上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其次,家庭应该发挥家长对子女网络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进行网络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自然就在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航人,同时也是他们最重要的信息过滤器。当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遇到困惑时,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指导,然而由于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眼界比较窄,导致家庭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网络道德建设要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个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一方面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一些相关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加强家长对子女信息交流的亲和力,使他们了解孩子在信息世界中的动态,消除过多的焦虑,进而对子女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天地,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就目前来看,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学生接触到不良信息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社会主管部门要从政策引导、法制监督和推进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自律入手,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和引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具体来说,首先要弘扬主流文化,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快文化产品创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再次要利用法律手段监管大众传媒,防止有害文化入侵,加强对学生的保护;此外,还要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规范,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作品鼓舞学生,最终实现舆论引导,精神塑造。
总之,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要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环境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心理调适,健全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深入了解、研究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养成教育,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比较完善的德育互补机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合理的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www.cnnic.net.cn/2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