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学校来说,目前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出于学校的德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普遍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从事德育工作队伍,学校德育工作者由于分工不够明确,缺乏多角度的工作思路,不能形成合力,从而使学生管理上相对滞后,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德育教学在“教”与“学”的环节出现了脱节现象。就“教”来说,教师讲课的形式和内容太过于单一、考核与分数相挂钩,学生德育成绩的好坏并没有通过日常的行为来考核;就“学”来说,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毫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潜心研究,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
此外,家庭对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或缺的责任。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的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是九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同时,父母对子女期望太高,往往只把分数作为衡量子女素质高低的标准,对子女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导致学生对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而这些逆反心理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往往可以得到发泄和释放。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学生自身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网络道德危机与困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当代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他们社会阅历浅薄,社会经验和辨别、判断能力欠缺,以致经受不住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加之相当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形成自私自大的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网络世界里出现道德认知模糊、价值认同失衡、道德观念错位等现象。因此,在网络道德中,多数学生网民的道德取向从注重社会、他人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自我、注重实惠实用的现实主义;从注重道德价值、理想的追求转向到注重物质利益、感官享受的追求。
三、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无序性特点引发了众多网络道德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将网络的弊化为利,扬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这是当前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调适,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首先,提高学生网络道德认识水平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环节。学生将网络变成为学习辅助工具,真正为学生自己所使用,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剥开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的表象找到其本质规律,在规律的指引下办事。然而受知识、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有必要提高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逐步普及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一方面,加强网络道德“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推进力度,将网络道德规范作为学校德育课堂的一个重要讲授内容,将网络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学生购买网络软件、进行网络活动的场所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开展网络运营商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讲网络道德的良好风气。
其次,网络道德心理调适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学生的网络道德心理是建立在对道德的认识基础之上,并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网络道德心理调适是从网络道德认识到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由于学生的“网商”参差不齐,导致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不一,因而,网络道德心理调适的目标就是重点引导学生科学的合理的使用网络,提高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学生正向的网络道德情感,磨练学生的网络意志。当学生的正向网络道德情感一经形成,自然会自觉的进行意志锻炼,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一致,自觉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的不良心理倾向,不以网络虚拟生存来逃避现实的社会生存,以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自己,最终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
再次,规范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决定性环节。网络德育的目标不仅要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只有学生将网络道德观念通过外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时,网络道德教育才算完成。网络道德的认识提高与学生心理调适最终都要落到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上,否则网络道德建设只是空中楼阁。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是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知识、满足交往、娱乐需求时,都有避免自身的利益侵害的心理倾向。由此及彼,学生自然就会形成在网络道德认识和心理调适的基础上实现对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行为,不仅要使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网络环境下“慎独”,而且还要根据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和网络道德规范洞察违背道德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责任感,履行道德义务,提高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完善网络道德维护体系
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形成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动权。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一支与时俱进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人员除了要具备德育工作者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网络意识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搞得好与不好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网络素质,才能了解网络环境、了解学生网络心理动态,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网络道德,才能自觉模范地维护网络信息法律法规,并坚决抵制各种反动、迷信、黄色信息垃圾的传播,也才能真正成为网络时代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其次,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维护机制。我们除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之外,还应该通过有形的手来调节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也就是建立相应的道德维护机制。建立相应的道德维护机制,一方面是要发展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技术监督系统,这一系统除在技术上保护网络安全外,还可以对网络用户的行为加以监督和制约,形成对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技术他律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坚决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惩戒机制。
(三)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明白网络道德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文明上网和科学上网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建设者和推动者。由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推动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就需要我们建立起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