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从孔子提出“正名”说之后,便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以至形成了先秦“名学”。儒墨关于名实的论争拉开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为“名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于“正名”问题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论论述,儒墨两家的正名理论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第二部分则论述了儒墨两家的正名理论存在着许多分歧,而根本分歧就在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念。第三部分对于儒学与墨学的正名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学术地位和影响给予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儒家、墨家、正名、名学
Abstract: Confucious stated “Zhengming” theory, which aroused universal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 made scholars expense thorough discussion and later formed “logic” of pre-qin. Debate of “ming” and “shi” between Confucianist and Mohist School opened the prologue of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 contending in pre-qin period, settl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e and development of “logic” and produced hug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in Chinese learning History. This article has three parts: The frist part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ist and Mohist School both hav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theory elaborates in “Zhengming” theory and have achieved uniformity in some aspects. The second part tells that there are still great differences in “Zhengming ” theory between two schools, and the basic one lies in opposite philosophy viewpoints between materalism and idealism. The third part gives a objectiive apprasial for the accievement, academic status and influence that “Zhengming” theory of Confucianist and of Mohist School have achieved.
Key words: Confucianist Mohist School Zhengming Logic
自从孔子提出“正名”说之后,便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以至形成了先秦“名学”。“名学”又称“辩学”或“名辩学”,一般认为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当然也涉及语言哲学。在先秦时期与儒学并称为“显学”的墨学,正是以研究逻辑学而见长。汉以后,儒学一直占着独尊的统治地位而墨学几成绝学,因此,本文进行儒家与墨家的正名理论比较,仅限于先秦时期,儒家指孔子和荀子,墨家指墨子及其后学。
一
孔子的“正名”说,突出体现在《论语•子路》篇(本文以下所引《论语》只注篇名)所记载的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当子路向孔子提出问题:“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立即回答:“必也正名乎!”接着便讲了一通正名的道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认为,正是由于“名不正”,才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正名”,通过正名以达到正实的目的,即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次序就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他要恢复的“周礼”。这就是孔子的“正名”思想的核心。
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形成了儒家的正名理论体系。荀子正名理论主要体现在《荀子•正名》篇(本文以下所引《荀子》只注篇名)。
首先,荀子对“名”、“实”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表述。“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 (《正名》)名是表达实的,是对一类事物进行的综合与概括。这是荀子对作为概念之“名”所下的定义,揭示的正是名与实的关系。他还说:“共约其名以相期也。” (《正名》)名是人们共同约定,用以互相交流的。揭示了“名”作为语词的本质特征。
其次,荀子阐明了“名”与“辞”、“辩说”之间的关系。“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实以喻动静之道也。” (《正名》)他还说:“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辩。” 当人们对“实”即具体事物弄不明白或说不清楚时,就可以通过命名以指实,这就叫“命”;当命名还不能使人明白或不能说清楚时,就要用有关的物象来说明,这就叫“期”;如果这样还是不能使人明白或不能说清楚,那就要进一步进行说、辩(辩说)。这里所说的 “命”、“期”、“说”、“辩”代表了前面所说的“名”、“辞”、“说”、“辩”。荀子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准确的阐述。通过阐述“名”与“辞”、“说”、“辩”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名”本质和功用。
最后,荀子提出了“制名之枢要”。“制名之枢要”大致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同则同之,异则异之”,要求根据客观事物的同异规定“名”的同异。其二,“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这是根据语词表达方式把“名”分为“单”“兼”“共”三种。他还根据名实对应关系把“名”分为“大共名”、“大别名”、“无共”、“无别”之名。其三,“稽实定数”,这是数名的制定原则。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约定俗成”的正名原则:“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实名。”揭示了“名”能否成立、是否完善的语词标准。
墨学,在先秦时期与儒学并称为“显学”,墨学的创始人墨翟学于儒而“非儒”,以致形成儒墨相非的格局。在正名问题上,墨家与儒家也存在严重分歧。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学理论仍有许多相同之处。
墨家对于“名”的本质也有明确的论述。像儒家一样,墨家所讲的“名”既是概念之名,也是语词之名。《墨子•小取》篇(本文以下所引《墨子》只注篇名)说:“以名举实。”什么是“举”呢?《经上》说:“举,拟实也。”拟,即摹拟、模仿。“以名举实”就是说,“名”是用来摹拟、模仿事物,揭示事物实质的。这是概念之名。《经上》还说:“言,出举也。” 《经说上》则解释说:“告以之名举彼实也。故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虎也。言,谓也。言犹(由)名致也。”指出“名”用来摹拟、模仿事物,揭示事物实质,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就像画虎以表现真老虎一样。对事物起称谓、陈述作用的“言”是由名构成的。这里不仅讲名实之间的关系,也讲到名和言之间的关系。《经说上》还说: “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俪”。名不仅有笔画形状,而且有声音,这显然是语词之名。墨家的正名理论,主要是讲概念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