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情境品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小学生创造力
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他要借助直观世界的滋润或者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观察是通过经验获得视觉的意义。在小学生品社教学中,观察是小学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说是绘画之母。观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创造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直接参与感知体验,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确认知目的, 提高观察的效率性。观察目的要明确,教师的提问要言简意赅且富有启发性,这对于观察活动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确,小学生观察时积极性就高, 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 小学生就会注意力不集中, 东张西望。因此,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认识目的性不强的特点, 在组织小学生观察时首先提明确的问题, 使小学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认知方式, 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观察事物较盲目, 整个观察过程是漫无目的,由于注意力时间有限,所以见什么都会分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小学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终的观察, 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最后,引导认知联想, 提高观察的深度性。虽然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很仔细并能出色的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师药鼓励他们观察完后要充分联想,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之, 观察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认知、学习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的能力, 要使小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同时,品社活动的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4.3 情境品社有利于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多元智能
品社课中不仅要用手画,而且还要说、唱、跳,很有利于小学生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说、唱”可以促进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分析思维的发展;“画、跳、唱”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发展,如促进视知觉、形象记忆、想象、理解、音乐、模仿、节奏、情感等方面。情境品社课中要求小学生双手共同作用,不仅要画,而且要手工制作,这点也很利于小学生左右脑的发育。同时,这也是一种多元智能的培养,从语言智能(言语)、节奏智能(音乐)、空间智能(视觉)、动觉智能(身体)等结构启发小学生的综合智力。如:制作圣诞帽,此年龄段的小学生十分愿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叫声,十分愿意参与表演。品社绘画之前,我邀请所有小学生进行表演:使他们融入于角色中,为后期的品社教学铺垫。在多节的情境品社中,我大多都融入了戏剧、音乐、文学、生活。目的是使又小学生从视觉、听觉、知觉等方面都有体验。
4.4情境品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学龄前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性是此年龄段小学生的根本特征,教师很难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体上,他们会被周围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断地从一个物体一道另一物体。然而,注意力不是被无关的东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学的发式一成不变、一直是老三样,即使是一个成人也会倦怠,更何况低年级小学生。每堂课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断的在变化、不断的创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视融入、外出观察,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谜语或童谣融入、音乐融入、实验或模拟生活场景的融入,只有新颖才会触动小学生心灵,满足小学生心理饥渴。
从两种课堂记录中小学生的表现来看:仅以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纬度来看(以二十分钟为界限):情境融入的品社教学除去绘画之前情境设置的时间约十分钟,三名被试在后十分钟注意力几乎很集中,甚至可以延续。兴趣班(传统品社教学)十分钟内,三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分散。
但不同形式的创设不是为求变而变,而是要投小学生所好的将其的注意力引向教师的教学目标上,这才是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
4.5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讨论和引导的方式组织课程,使品社活动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小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无拘无束心理状态下才能发挥。教学得情境设置中,我首先不会暴露自己的设计目标而是先以启发的方式倾听他们不同意见,然后不急于纠正和否定而是用探讨的方式让小学生自己或其他小学生帮他寻找正确答案,这样做一是小学生不会被我的想法所固定,二是培养小学生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想法。此方式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在日后有自主性和独创性的想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学生。小学生对于教师在情感上十分依恋,对于教师的语言、情绪、行为都很敏感,小学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成败与否取决于师生的关系是否平等、和谐,而微笑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武器。课堂中我带着微笑用温和的声音与小学生交谈,此时小学生的表情是放松的,因此整堂课小学生很积极,就连平常胆小的小学生也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反之,若处于紧张和严肃中,情感上就产生压迫感,使小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创造性思维无从产生。
在情境课中,仅以小学生情绪纬度来看:三名被试在情境品社课堂中的整个过程都很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我分享,表现为会主动地要与我对且话语中充满了该年龄阶段小学生因有的想象力。按照我的教学要求后的自己创造,从内容、颜色、装饰的布局及展示活动,三名被试都相当满足,乐于参加。在兴趣班上三名被试起初表现无异于其他小学生,而一但五分钟时间过后,情绪上的波动就产生,表现为不与我合作,三名被试的能够与其他小学生的速度持平,有时甚至速度比其他小学生更快,作品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兴趣班上我必须手把手地帮助三人一起操作。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技能,而且要注重开发小学生的良好情感,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形成小学生是完整的人的概念,要尊重维护他们的尊严了;其次给自己正确定位,教师是协作者、帮助者、然后才是指导者。若小学生长期的出于轻松、和谐、温暖的课堂氛围中,对于今后的人格品质都会有积极的引响;反之,长期出于嘈杂、紧张、冷漠的课堂氛围中,很可能会导致将来人格上的拙劣。
5.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情境融入的品社教学扬弃了传统品社的仅注重技能的片面性。
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利于小学生激发与维持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小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多元智能;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稳定的注意力。这些部分所涉及的是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注意、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气质等,虽然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决定一个人智力水平,但它与智力因素共同制约小学生学习效率,且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一名小学生未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用非智力因素来开发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