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溪,又岂望与风涛相搏、一展身手?此句暗喻自己才高位,不被重用,郭璞曾与庾亮温峤同为太子司马绍所用,后来,瘐温并居高位,而他却沉于下僚,何况他素怀大志,心中的不平如何能伸,“珪璋”二句显然是作者自比,《汉书·邹阳传》曰:“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在此比喻才俊之士的价值不被认识,也会被拒绝。“ 珪璋特达”比喻才能之士不需凭借外助。一个“难”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清源无增澜”的社会环境中的无奈的无穷的感叹。这句中分明有自负与才不为所用的不平的两种感情。最后,诗人的抱怨和不平达到了高潮,以致于控制不住,泪流沾缨。这种感情在其他的诗里也表现出来,如《游仙诗》(其九)“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纵然成仙在天上俯瞰人间,内心仍感到痛苦。可见,郭璞对自己不被重用是非常悲痛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郭璞游仙诗的咏怀的真正精神实质。
三
游仙诗创作历史十分悠久,《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为《仙真人诗》”。原文已佚,但可知其内容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汉武帝有《车子侯歌》,汉乐府有《长歌行》,《董逃行》,《吟唱曲·王子乔》,其中不乏“圣主享万年”这样露骨的谀词。魏曹操也有《气出唱三首》。东晋张华、张协也都有部分游仙诗。但他们的游仙诗都是一个路子,都是描绘想象中的仙山灵域,以求仙为主旨,反映的无不是帝王权贵奔走求药以期延年驻寿的焦急心态,毫无所托。曹植的游仙诗明显是皈依于《离骚》的艺术境界,融入骚的精神,隐含政治的感慨。这种仙与人平等生活的世界,显然是作者在苦闷情趣的驱使下,展开其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来的境界。作者遨游这些心灵幻境中的境界的动机是获得一种自由。显然,曹植的游仙诗是汉乐府民歌所无法比拟的。郭璞的《游仙诗》十九首,明显是继承了曹植寄托情怀的传统。
曹植的游仙诗与郭璞《游仙诗》十九首相比,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区别,就是郭璞的游仙诗多用典故。运用典故以抒怀,是其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游仙诗》其一“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即运用了庄子、老莱子逃禄之事和《周易》之意表达了自己的情怀。根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曾经为漆园吏,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子曰:“子亟去,无污我”。《烈女传》记载老莱子听其妻子之劝隐居山林。《易·乾卦》曰“九二,见龙保田,利见大人”。“退为触藩羝”用《易·大壮》意,即触于篱笆的公羊由于角被卡住而进退两难。又如《游仙诗》其二用许由临河洗耳一事;其四则有五处用典,其五有二处,其六有三处。如此多用典当然是与郭璞的才学有关。《晋书·郭璞传》说他“辞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又曾注《尔雅》、《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等书。尤善卜筮,他对神话传说,各种典故是很熟悉的,用时自然是信手捏来,其文显得想象奇特,妙趣横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郭璞完整的十首游仙诗,一般都具有上述特点。故刘勰称“景纯艳逸,足冠中兴”《文心雕龙·才略》,陈绎也认为“郭璞构思险怪而造语精圆”( 陈绎《诗谱》),都说明郭璞熔铸神话传说、辞藻清丽而独标高格的艺术特色。曹植的游仙诗用典很少。曹植的游仙诗有许多直接表露了长生的愿望。很显然,曹植是很恐惧当时那个时代,又加之自己独特的身份,他的一生,简直就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故曹植的长生心愿比郭璞的要强烈得多。正如阮籍《咏怀诗》(其三十三)云:“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曹植的部分游仙诗也表明了守默安身的思想。如《苦思行》:
绿箩缘玉树,光辉璨相辉。
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
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
郁郁西岳颠,石室青青与天连。
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
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再如《桂之树行》
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
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凡烦。
淡泊、无为、自然。
这两诗将仙人与隐士结合为一,以表达自己安身守默的追求,这似乎与前期积极入世的思想相反。其实,这一种思想如同他的求药服食、以求长生的愿望一致,是他对污浊社会和尔虞我诈的政治极端恐怖的一种反映。这种对隐逸的向往,其实他现实生活的折射,是忧谗畏讥、委曲求全的一种表现。游仙诗是咏怀的一种方式。
总之,郭璞、曹植的游仙诗在美妙的神仙世界描写中隐含了他们自己的深深的思考,他们描写的境界也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折射。尽管文意隐曲,但我们仍然可以窥出他们游仙而苦苦恋着尘世的情结。他们的游仙诗是言志抒情的作品,都别有寄托,咏怀才是最终目的。游仙诗是他们一生不平经历的写照。
注释:
①《仙人篇》、《游仙》、《升天行》二首为黄初之年;《苦思行》、《飞龙篇》、《桂之树行》、《平陵东》、《五游咏》、《远游篇》、《驱车篇》为太和之年。
②如孙绰《答许询》诗:仰望大造,俯览时物。机去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充诎。此诗洋洋洒洒数言,但从头至尾都只说明一个“祸福相依”的道理,似乎只解释了老子的思想,如此玄言诗,枯燥无味。(孙绰:东晋玄言诗代表)
③郭璞好色,《晋书》载郭璞曾经看中庐江太守胡康家婢女,便使法术骗取之,如此来看,郭璞更像一个神怪小说中描写的方士。
参考文献
[1]朱乾.乐府正义[M] .清乾隆朱圭刻本.
[2]赵幼文校.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黄节.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5]连镇标.郭璞研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刘义庆著,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钟嵘著,陈延杰校注 .诗品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萧统编,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