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的模范行为,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力量,取得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胡瑗以自身沈潜笃实的学风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在湖州州学任教,弟子来来往往常有数百人。这些人又以胡瑗的学风、教风转相传授。数年之后,东南之士没有一个不以仁义礼乐为学的,风气为之一变。黄东发曰:“先生明体达用之学,师道之立,自先生始。然其始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及既教授,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人始信服。立已立人之难如此。”[3][卷1]此外,胡瑗以自身沈潜笃实的学风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还养成了“醇厚和易之气”。他的高足程颐经常对人说:“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1][p42]甚至他的学生在言谈、举止、服饰、容貌等方面,也深受胡瑗的影响,使人一望便知道是他的弟子。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说:先生弟子“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1][p117]可见,身教影响之大。
二、讲礼节并不否认和气之要求
“礼”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范要求。胡瑗在教学期间注重以礼治教,以礼治学。一方面他要求保持师生间的严肃礼节。另一方面他强化学生洒扫、应对、进退时的礼节教育,要求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教要求。
胡瑗是严格遵守“礼”的规范的。从治国来说,胡瑗认为,“一国以及天下用度,礼乐刑政,赏罚号令,宫室、旌旗、车舆服器,以至税赋徭役以其时,贤不肖各有所处,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富贵贫贱各当其分。如此之类,举而言之,是修身、齐家、治国、正天下皆有所节。”[2][卷10]从家庭来说,“一家之尊莫尊于父,一家之喜怒系焉。若为子者内尽其孝,外尽其礼,温柔恭顺以事其父,则父虽至严,亦将柔顺而接之矣。况于下者有文以相接,有情以相亲,其间纵有离间之心亦不可得而离间也。”[2][卷3]所以在家庭中应该做到“为父有其道,为子有子道,以至兄弟、夫妇各有其道。是以父尽其严,子尽其孝,兄尽其友,弟尽其恭,夫尽其义,妇尽其顺,如此则家道正矣。[2][卷6]从个人来说:“则言语、饮食、心意思虑、出处进退,以至嗜欲皆有所节。使父子有礼,上下有等,男女有别,尊卑有序,长幼有伦,夫妇有制,内外有分,皆有所节。”[2][卷10]从学校教育来说,必须保持师生间、学生间应有的礼仪与规范。胡瑗认为,对不守“礼节”规矩的人要进行制约,对守“礼节”规矩的人要进行激励。他举例说:“冉求有为政之才,故曰:‘可使为宰’。及其聚敛不合正道,故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如美管仲之功则曰:‘如其仁,如其仁!’至于鄙管仲之僭则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卷1]
在胡瑗的教学中充满了大量的礼教内容。其中有对君王提要求的,如为上者也要有谦尊的品质。他说:“既与人同,众物必归,必须大有其众……既大有其众,不可刚暴,必须谦顺……然而既大有天下之众人,能谦顺,则人必悦豫而随之。”[2][序卦]有对宰相提要求的,如,“人臣居于显位,上而奉一人之尊,下而有百官万民之责,内无觊觎僭窃之心,若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成王,霍光之于昭帝,诸葛亮之于蜀主。此数君子是谓知终,终之于人臣之分,能存万世之义也。”[2][卷1]有对一般人臣提要求的,如,胡瑗认为,“圣人观夏之万物有高下,洪纤乃作为礼以法之,使尊者毕者贵者贱者,各定其分,而不越于礼。故于四时为夏于五常为礼利者和也。”[2][卷1]有对家庭中各成员提要求的,如,在家庭中要“父子有礼,上下有等,男女有别,尊卑有序,长幼有伦,夫妇有制,内外有分,皆有所节。”[1][p247]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闺门之内和谐肃穆”。[2][贲卦彖词]等等。然而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胡瑗强调“礼”,但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胡瑗并不否定男女平等、贵贱平等,有时候他甚至认为,为了成大中之道,可以男下于女,君下于臣。他说:“男下于女,能成夫妇之道。夫夫妇之道既成,则能成家。君下于臣,故能成君臣之道,君臣之道既成,则能成国,国家既成,不可不久”。[2][卷6]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主张“上以柔顺而接于下,父之慈也;下以刚明而奉于上,子之孝也。父子之义相交,则家道成也。”[1][p235-236]由此看来,胡瑗讲“礼”更多注意的是规范而不是等级。从某种意思上说,在胡瑗的“礼”中,我们似乎又看成了一种平等的东西。当然,胡瑗讲规范也没有离开等级制度。如他说:“为君能供君之职,为臣能尽臣之道,如是则不惟百谷丰登至美征而已,可以长保国家福禄之道。若其为君不能守君之职,为臣不能尽臣之节,亦不惟致百谷灾饬招咎征而已。所以招天下之乱。”[4][卷下]如果“君不供君之职,臣不尽臣之道,上或侮于下,下或僭于上,则变易形矣。”[4][卷下]所以,胡瑗讲平等是在“礼”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下而言的,换句话说,讲平等并不违背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平等意思而言,胡瑗认为,讲平等就要保持谦顺之美德。他说:“君子之行礼,必以谦顺为本,以恭敬为先。苟不能恭敬而行之,亦不足谓之礼。故‘礼言恭’者取其恭顺之谓也。”[1][p230]他非常赞赏周公忠节谦恭的品格。他说:“周公尽人臣之忠节,竭人臣之思虑以事于冲君,复制礼作乐,朝诸侯于明堂,天下臣民陶然而归之。然周公之心,犹且吐哺握发以下白屋之士。上尽忠节以奉于君,下尽谦恭以下于人,自古至今未有如周公之德者也。”[1][p250]所以胡瑗要求为臣者必须具有谦尊的美德。“谦尊而光者,以尊上而言之,若天子诸侯及为人父为人兄,凡在人上者,苟能好谦,则其德愈尊而光大矣。”[2][卷3]首先上对下要虚谦。这方面胡瑗有许多论述。如,“夫人虽有爵禄之分,崇高之位,若无谦顺之德,恃其骄盈,必至于倾失”。[2][系辞下]“君虚谦而不自高亢,下接于天下贤明之臣,使下之贤相率而归以辅于已。”[2][卷8]“夫居至尊之位,必须谦冲礼下于臣民,扩仁义之道,使教化行于天下,德教深被于四海,则天下之人自然感悦于上。”[2][卷6]“夫人有其才,有其德,虽在崇高之势,必须谦恭以自卑,谦逊以接下,如是则德益大而身益光也。”[2][系辞下]“人君之于臣有大正大贤之道,必当尊宠而礼下之,不以为臣而师事之,然后可以辅于已而归正道也。”[2][卷5]“人君既礼下于贤而禄养之,使贤者皆进而愿立于其朝,以辅翼于君,而止畜君之邪欲,赞成其治道也。”[2][卷5]“君貌恭,天下皆知有所敬,故近则臣敬之,远则民敬之,由乎一国达乎四海天下莫不敬上者,君恭德使之然也。”[4][卷上]等等。其次下对上要谦顺。这方面胡瑗的论述也很多。如,“上则谦以奉于群,下则谦以治于民。”[2][卷3]作为为下者更应该谦顺以对上。他认为“凡在人下者,若能益尚谦退,则虽在卑下亦众人所不能逾越也。”[2][卷3]“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妇,其为道必须待倡而后和,行而后随。若首先而行则迷惑,错乱而失其道,若所行居人之后而顺承其上,乃得君子之常道也。”[2][卷1]“君子执臣子之分,不敢先倡,待君有命,然后从而行之。既行之又归美于君而不敢居其成功,‘但竭节尽忠而终于为臣之分也。”[2][卷1]“若臣先君而倡,子先父而作,妇先夫而行,则是乱常道也。若能处其后而顺行其事,不为事无,则得其主守而不失为臣、为子、为妇之道也。”[2][卷1]等等。在教育方面,胡瑗不仅要求学生要尊敬老师,也要求老师态度要平和。胡瑗对学生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胡瑗总善于用平等友善的态度进行教学和交谈,与学生相互探讨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