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2】就是说,从万物的本体的角度审视自然界万物,无所谓哪种贵哪种贱,这是自然界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从一般人的世俗观念认识、以分别心的视角、审视自然万物的功用,或从趣向出发等方面观察剖析,那么,对自然界万物的看法就会打上人为意识的烙印,进而以等差、分别之心来看待万物,使万物的本然属性在人为因素之下被掩饰。所以,应该超脱世俗观念,站在道的角度看待万物,使万物充分发挥本然属性,依本性而为,不论“贵贱”。
万物应自足其性,不可人为地改变。主张任物自在,自足其牲,这是贯彻所有道家的思想。各遂其生,各适其性,各乐其乐,各安其死,各顺其性命之情,各任其分。《道德经》认为: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任万物之自生其生,而无所不生,以其不自化,任万物之自化其化,故能长化大化而无所不化,以其不自有,任万物各有其有,故能长有大有,而无所不有。他以水的本性为例说明这一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3】认为应当使万物因任自然,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因方则方,因圆则圆,无私于内,无争于外。“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4】因此,人们不能违背“水”趋下、不争、利万物的特性,进而不要违背自然。庄周以极其生动的事例说明了自然界万物自足其性的道理。他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虫即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熟知正味?猿煸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之正色哉?”
【15】就是说,一般人不能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否则就腰痛,或者偏瘫,泥鳅却离不开潮湿有水的泥土;猿猴在树上生活非常自如,人住在树上就恐惧发抖;人见了美女会赞美,而动物见了却要远离。这些都是由各自本性决定的。唐代道教思想家成玄英概括地说出了老、庄的上述思想,指出了改变万物本性的恶果。他说:“若不任性自在,恐物淫僻丧。”
【16】 所以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以上汲取了老、庄的思想来论述道家的自然发展观,下面从社会的层面来论述道家发展观。
二 道家的社会发展观
对於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家的老子既有精辟的论述,也有不适於社会进步的观点。他对社会发展的精辟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老子看到了老百姓对於统治者的重要,要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17】做到“爱民治国”、“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对老百姓“以言下之”、“以身后之”,帮他们“为腹”、“实其腹”,减少赋税,使老百姓吃饱饭,进而使“民复孝慈”。顺其自然,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样,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会丰衣足食,使“民利百倍”。 这是很有见地的社会发展理论。但是,他把老百姓视为奴役的工具,试图“常使民无知无欲”,让老百姓“虚心”,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小国寡民”、“绝圣弃智”等等,又都是有碍社会发展的。“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体现权为民用的民本思想;“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体现守廉拒贪的思想;“百姓皆注其耳目焉”体现民主监督思想;“圣人皆孩之”体现公仆思想。
【18】第二、“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思想和“大国以下小国”的外交战略。《老子》认为战争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9】 以其有违上天好生之德,而又与道相杵,是为不祥。所以,他要求和平,认为“……佳兵者不祥之器”、“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於天下。”
【20】“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21】老子认为战事与生物的生命原则大相径庭。以心和天下,而不以战胜天下。不过,《老子》并非反对一切战争,指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22】 解释恬淡为上。“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3】这句话主张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阵亡者。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老子》反对大国称霸。他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24】 大国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小国,自然会得到小国的信赖;小国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大国,也必能得到大国的包容。因此,或因谦逊而取得信赖,或因谦逊而被包容。大国交好于小国,应以自己的力量给小国以帮助;而小国交好于大国,则应以谦逊的态度获得大国的扶持。大国与小国之间,大国处于主导地位,为使双方各得其所,大国更应以谦逊卑下自处。知道之大者,当以谦下为宜。强者须能弱,有者须能无,才是真正的体道者。虽然这里讲的不是大国与小国间真正平等相处,只是讲的互相取胜的谋略,但是,这种反对霸权的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第三、营造和平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老子》要求社会稳定。他认为社会上的等差是合理的,治人的统治者应该让老百姓有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25】 人能自足其足,自安其安,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不待外求,亦无所与争;无求无争,则无盗贼侵夺之事。统治者则要求自己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 老子要求统治者对权力、欲望进行自我约束,实行无为、无事、无欲的治国原则,主张通过实行清静无为的政治让百姓享有自由民主的权利。奉行清静无为的政治,做到对民不施搅扰之政,不举严酷之法,不播重苛之税,而让人民自我做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自能安平富足,民风自能醇厚素朴,社会自能和谐稳定。最后达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7】 “圣人之治,在破除名、利、欲三关。虚其心者,使心虚灵湛寂,朗照天下,不为名利外物一切所动,亦不动于一切;心中无一物,万缘自如如;实其腹者,使足其食用,充其内养,含哺而鼓腹,精足气足神足,清静自守,而不役于物,所以养内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