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晖:《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自序。 [2]罗素:《自由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3]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4]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5]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6]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7]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8] http://wang-dingding.blog.sohu.com/87530691.html。 [9]加尔布雷思:《加尔布雷思文集》,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10]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1]朱富强:“‘仇富’和‘虐穷’的考辩和理论反思”,《经济纵横》2008年第9期。 [12]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译本序。 [13]秦晖:《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14]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3页。 [15]转引自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6]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王小卫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17]转引自瓦格纳:“宪法、暴政和宪政秩序”,载罗利编:《财产权与民主的限度》,刘晓峰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 朱富强:“社会扩展秩序中的‘人类意识’刍议: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社会秩序之检视”,《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第4辑。 [19]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高湘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8~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