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陶渊明《形影神诗》研究述论
陶渊明《形影神诗》研究述论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邹旻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形影神诗》;释慧远;生死;声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提要 《形影神诗》,历来是陶渊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以往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简明的梳理和评析,指出《形影神诗》的写作与释慧远立佛影并无直接的关系,其思想渊源为受到了佛学影响的魏晋玄学。作品通过“形”、“影”、“神”三个平行的虚拟对话者,探讨了陶渊明自己深切关注的生死与声名两个问题,并给出了委运任化这样一个暂时的答案。从作品来看,其主旨即为肯定委运任化;但是结合陶渊明的整体思想来看,《形影神诗》则只能充分代表其思想中的两个方面,即对于生死和声名的思索。

  关键词 《形影神诗》;释慧远;生死;声名

  《形影神诗》,历来是陶渊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古今学者关注颇多,歧说纷纭。对于前辈学者的论点,后进学者或者赞同,或者反对,多方举证加以评说,却缺少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往往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一些研究论文,每每自以为是创新,而事实上只是对于前人的重复,对于学术的发展其实有害无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前人的研究作一个基本的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拟就《形影神诗》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对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一个简明的梳理,并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体会,对之作简要的评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 关于《形影神诗》的写作背景

  《形影神诗》究竟与慧远有没有关系,有多大的关系,是不是针对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及《佛影铭》而作,这在现在的研究中是一个热点,而民国以前的论诗者则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逯钦立先生率先在《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一文中提出这一观点,他说:“慧远晋义熙九年立佛影,作《佛影铭》,……影之与神形发生因缘,始于此时此事,渊明形影神之命题,必针对此事为之。”[①]这一论点对于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华先生《陶渊明新论》、唐满先先生《陶渊明集浅注》、龚斌先生《陶渊明集校笺》、袁行霈先生《陶渊明集笺注》、胡不归先生《读陶渊明集札记》、孟二冬先生《陶渊明集译注》均从此说,且立论根据大都不出逯文范围。

  逯文立论的证据,一是外证,即慧远与陶渊明比邻而居,则陶渊明必受慧远影响;一是内证,即《形影神诗》与《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等慧远护法之作,在使用概念以及表达内容上的针对性。关于第一个证据,即陶渊明与慧远有过怎样的交往,最早的记载见于《莲社高贤传》。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章《释慧远》中,有《慧远与弥陀净土》一节,列举中唐以后始见十八高贤之说等六条证据,力证莲社故事为伪。邓安生先生《陶渊明年谱》追随其说,并提出两条新的证据:其一,陶渊明既然拒绝了刘遗民的邀请,也就不太可能因为慧远“许饮”而入社,以慧远当时的声名,也不太可能为了招陶渊明入社而破坏佛门规矩;其二,陶渊明与刘遗民、周续之、张常侍等人均有唱和之作,唯独与慧远没有唱和作品,如果陶渊明与慧远有来往的话,“岂能无一字往还?”所以他以为《形影神诗》“不必针对慧远之图影铭石而作”[②]。除了这些证据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也能说明问题:《宋书隐逸传》称“潜尝往庐山,……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这一细节是被放在王弘结交陶渊明的故事里的,萧统《陶渊明传》、《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都相同,只是《晋书隐逸传》中这一细节是在两人结交之后,而其余三《传》都是在两人结交之前,且《晋书》“尝”改作了“当”。而在《莲社高贤传》中,不但“尝”变成了“常”,而且王弘也不见了踪影,于是陶渊明“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而“常往来庐山”,就成了慧远招陶渊明入社的背景。从这个角度来看,《莲社高贤传》也是不可信的。说因为陶渊明与慧远比邻而居,他就一定会受到慧远的直接影响,《形影神诗》针对的就是慧远,在现有的史料中找不到可信的依据。

  逯文中的第二个证据,是《形影神诗》与《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等慧远护法诸作,在使用概念以及表达内容上均有关联,尤其是慧远在义熙九年所作的《佛影铭》,被逯文称为“影之与神形发生因缘”的开始。邓小军先生《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一文在逯文基础上更进一步,称“从慧远集刘遗民等百二十三人于庐山建斋共期西方(402年),及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论述轮回说神不灭论(404年);到渊明作《形影神》诗主张委运任化说,并不指名地批评佛教徒以生死事大为念及其神不灭论(413年);再到庐山诸沙弥作《观化决疑》诗,以轮回说不指名地驳斥《形影神》诗之委运任化说(413年以后),在陶渊明与庐山佛教徒之间,实际发生了一场思想论争。”[③]这里,首先应该注意的是,逯钦立先生所说的“影之与神形发生因缘”,其中的“影”、“神”、“形”三个概念,与陶渊明《形影神诗》中所使用的同名概念,是不尽相同的。逯先生所引《佛影铭》序文如下,标点同逯文:

  是故如来,或晦先迹以崇基,或显生途以定体,或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推夫冥寄为有待也!为无待也!自我而观,则有间与无间矣。求之法身,原无二统,形影之分,孰际之哉。

  《佛影铭序》原文紧接这段话前,还有两句:

  法身之运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图物而会其成,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形无名者也。若乃语其筌寄,则道无不在。

  可见这段话是在说明佛法无处不在,无需寄托。“独发”即“无间”,“相待”即“有间”。“独发”类似于实在的形体,无需任何凭借就可以存在;“相待”则类似于影子,需要借助它物才能显现。然而,“有间”与“无间”只是“自我而观”,一旦“求之法身”,则“原无二统”,所以“形”即是“影”,“影”即是“形”,“形”与“影”本无分别,这是慧远《佛影铭》的原意。“推夫冥寄”一句,应该标点为“推夫冥寄,为有待也?为无待也!”因为形影不分,“自我而观”仿佛是需要凭借,其实是“道无不在”,所以是“无待”的。所以《佛影铭》铭词写道:

  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

  “影”“形”并举,也可看出“影”“形”在慧远那里没有什么区别,归根到底,都是佛法之“神”的体现。由此可见,慧远绝没有把“影”和“形”当作可以与佛法之“神”相对应的独立的概念,也没有刻意来区分“影”和“形”的差别。《佛影铭》中的“形”、“影”和“神”,不但和陶渊明《形影神诗》中有着截然区别的“形”、“影”、“神”不同,而且和逯先生自己说的“考形神对举,以诠人生,此在周秦诸子,……已有其例”中的“形”与“神”也不相同,和慧远的另一篇文章《形尽神不灭论》中的“形”与“神”也不尽相同。把《佛影铭》与《形影神诗》联系在一起,从二者使用概念的关联性上来看,是没有根据的。至于《形尽神不灭论》,正如逯先生以及许多学者都指出的那样,这里的形神关系是一个老题目,从先秦诸子起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讨论,所以,陶渊明《形影神诗》虽然也讲到了形神,但却不能就此认定与《形尽神不灭论》有着必然的联系。况且《形影神诗》不是严格定义的哲学论文,在《形影神诗》里,所谓的“形”、“影”、“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与《形尽神不灭论》中有着相对清晰的意义的哲学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应该说,因为时代的关系,陶渊明必然会受到佛学的影响,《形影神诗》借用这样几个概念,多少也是受到了当时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启发;但是一定要说《形影神诗》就是针对《形尽神不灭论》及《佛影铭》而作,则没有充分的证据。在没有新的材料支撑的情况下,《形影神诗》的写作背景只能加以泛泛的定义,而不必勉强把它和某一具体事件拉拢在一起。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电信业《中国电信业》
《中国电信业》杂志,于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524/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管局动态...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杂志,双月刊,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
数字图书馆论坛《数字图书馆论坛》
《数字图书馆论坛》杂志,于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359/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快...
水族世界《水族世界》
《水族世界》创刊伊始,其引领业内宣传潮流的特点和前卫、新颖、商业化的风格,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其涉及业界信息、商贸往来、名企名品、水族风情游、养殖...
现代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1-1570/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教育督...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半月刊)创刊于2001年,是中国政府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领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