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单纯组:单纯使用RPH术,根据患者具体的痔核分布情况,使用“痔块基底部套扎法”或“痔上粘膜套扎法”。
具体手术操作如下:麻醉成功后,转为膀胱截石位或者侧卧位,消毒肛周术区并铺无菌手术洞巾,人工扩肛并置入肛门镜,显露并观察齿状线及内痔块分布,再次以碘伏消毒直肠下端及肛管,将自动痔疮套扎器连接负压,检查气密性后,将枪管前方的万向头端扭转,使之对准并接触预定套扎的组织,打开负压吸引器的开关,抽吸黏膜组织进入枪管内,在该过程中可以前后抖动枪管,尽量避免吸入肌层组织,当负压达到并维持在0.08-0.10MPa范围时,拇指转动枪体上的棘轮,将胶圈推出,同时将目标组织牢牢套住,然后打开套扎枪手柄上的负压释放开关,在负压释放后取出套扎枪,这时就可以看见一个约小指末节大小的被橡皮环套住的组织,即完成一处套扎。套扎的部位一般选在痔核脱出或出血明显的痔上粘膜处,一般不超过3个部位。
联合组:除和单纯组一样使用RPH术外,在每次套扎完一个部位后,不要移动肛门镜再次消毒直肠下段及肛管,以10 ml注射器抽吸1:1消痔灵(1份1%利多卡因,1份消痔灵),换上4号长针头,准备行注射术,注射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套扎组织的中心注射,进针的深度在齿状线上黏膜下层,每个点注射0.5—1.5 mL,最多不超过2 mL,使套扎组织均匀膨大更好的卡住套扎的橡胶环,防治提前脱落导致的继发性出血。第二步在套扎的组织基地部周围注射,每个点0.6-1.2ml,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其他部位的处理。
两组术中对合并有肛乳头肥大、结缔组织性外痔同时一并处理,术后肛内塞入凡士林纱条,塔型纱布压迫固定。
3.3 术后处理
术后平卧两小时,进食流质1天;
运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3天防治感染;
术后第1天起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或中药三仁汤加减保持患者术后大便通畅、松软,若遇2天未解便者,可予以开塞露塞肛或温肥皂水灌肠。
腹泻者不使用缓泻剂及中药,改为蒙脱石散或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予以对症处理。
便后局部中药熏洗。予以熊珍栓加肤痔清换药,并观察肛周有无异常。
4观察指标
4.1疗效性指标
对于痔病患者手术前后相关症状体征进行观察,包括:便血情况以及痔核脱出与回纳情况均采用积分法观察。同时观察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程度、处理方式及结果。各症状评分标准如下:
便血情况:
0分 无
2分 轻微,手纸带血
4分 较重,便血呈点滴状
6分 严重,便血呈喷射状
痔核脱出和还纳情况:
0分 原手术部位无痔核,无脱出
2分 原手术部位有痔核,无脱出
4分 原手术部位有痔核,有脱出但能自行回纳
6分 原手术部位有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
4.2 术后并发症观察
为了全面评价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我们分别选取于术后第1天、首次排便后及术后第7天,这三个时间点来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排尿困难、继发性出血及肛门狭窄、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其中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价,我们运用较常用且较客观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该方法是将其疼痛的判定采用主观评估的方式进行,以一支长度达10cm的标尺,两端标明分数,0分为完全无痛,而10分则为疼痛最剧烈,患者难以忍受。剩下的中间部分则通过等分后表示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让患者自己在自身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刻度上进行标记的方法,模拟疼痛的程度,从而较为客观的将疼痛转化为对应的数值。
剧痛 无法入睡 影响睡眠 无痛
10 9 8 7 6 5 4 3 2 1 0
4.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
好转:症状改善,痔核缩小或萎缩不全;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
术后随访复发率分为四级[5]:
一级:无复发,原手术位置平滑,无痔核;
二级:轻度复发,原来手术的位置出现痔核,但患者常无症状;
三级:中度复发,不但在原来手术的部位出现痔核,并且患者也出现了痔病相关的自觉症状,但痔核脱出能在便后自行回纳;
四级:重度复发,不但原来手术的部位出现痔核,并且无法自行回纳,需要手法复位。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组间对照、单盲的设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配对t检验处理满足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治疗前后比较,以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满足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分别用秩和检验和X2检验来处理等级资料的比较,统一使用双侧假设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结果
6.1 治疗前后具体疗效分析
6.1.1 便血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便血症状积分经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联合组与单纯组在治疗前便血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两组便血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其中联合组下降较快,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了手术后14天两组便血症状仍然是联合组优于单纯组,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7、14天的便血症状评分比较见表5:
表5 便血症状评分比较()
组别
术前
术后7天
术后14天
联合组
4.0±1.43
1.97±1.30
0.53±0.89
单纯组
4.03±1.63
2.80±1.17
1.10±1.19
P
0.905
0.000
0.004
6.1.2 痔核脱出还纳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痔核脱出症状积分经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联合组与单纯组在治疗前痔核脱出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两组痔核脱出症状分数明显降低,证明两种方式均解决痔核的脱出,治疗有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后第14天两组痔核脱出症状继续改善,但两组间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7、14天的痔核脱出症状评分比较见表6:
表6 痔核脱出情况评分比较()
组别
术前
术后7天
术后14天
联合组
3.27±0.97
1.27±0.97
0.43±0.83
单纯组
3.43±0.91
1.33±0.954
0.53±0.89
P
0.334
0.705
0.526
6.2 术后并发症评价
6.2.1 疼痛
根据两组患者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所得到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患者术后第1天、首次排便两组疼痛积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到了第7天两组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疼痛积分下降明显,但两组间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7: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