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知名的糖尿病专家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上一语惊人: “适量饮酒,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笔者半信半疑,立即查阅《百度》,网上果真有这方面的文献资料,由此可见,这位专家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酒为“穿肠毒物”,有百害而无一益。长期、大量饮酒,确实能损伤人体器官,引发多种疾病和社会问题。然而近几年来,欧美医学家研究发现,有规律地、适量地饮酒,能降低血糖控制的相关生物指标和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据美国健康专业人员对全美46,892名40岁~75岁无糖尿病病史的男性医务工作者,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观察。在观察期间,有1,571人先后发生了糖尿病,而其中适量饮酒者,比非饮酒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低36%。而重度饮酒者糖尿病发病率却增加了43%。也就是说,酒精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率,呈两高一低的 “U”形变化。据欧美医学家观察,每周至少有5天适量的酒精摄入,具备最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酒精饮料的品种无关,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葡萄酒,均有相同的作用。无独有偶,一份来自英国18个城镇的5221名无冠心病、糖尿病、中风史的中老年男性的调查报告说, 据16.8年的随访观察,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低与饮酒量的关系,与前项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为什么适量饮酒会有如此奇妙的作用?众多学者在随后的一系列研究中,初步探明了适量饮酒对调控血糖水平的机理:如Meyer等研究发现,饮酒的频率与空腹C-肽水平呈负相关;Davies等研究证实,适量饮酒能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Candyce等试验提示,饮酒量与糖化血红蛋白值负性相关,适量饮酒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Sierksma等对23名健康中年男性进行随机交叉试验,发现适量饮酒还能提升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减少C-反应蛋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滞度,从而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和死亡的风险。
那么,多么大的饮酒量才叫“适量”,既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又不会危害身体健康?欧美医学家研究认为:所谓“适量”,是指每周饮酒5次,每次饮用酒精15~29g,大体相当于两瓶啤酒,或38度白酒10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如此“适量”,在欧美各国也许是可行的,但全球之大,地域之广,人口之众,情况之复杂,如此界定的“适量”并非人人皆宜。因为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力和对血糖的调控作用,差异极大。酒精被吸收进入血液以后流经肝脏,肝脏中有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这两种酶能帮助人体把酒精(乙醇)分解为乙醛,并进一步把乙醛分解为乙酸,然后排出体外。如果这两种酶(尤其是乙醛脱氢酶基因ALDH2,也称为“杜康基因”)发生变异,就会失去活性,不能分解乙醛、乙酸。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甚至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其体内乙醛脱氢酶基因的变异情况和程度千差万别,因而对酒精的耐受量大相庭径。一个人在出生时,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基因就已经决定了本人的饮酒量大小,终生都不可能改变,再怎么练,其酒量大小都不会有很大变化。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金峰博士说,人的酒量大小与人体基因有直接关系。不同人种及不同地域的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是不同的。总体来说,白种人60%的人是较能喝酒的,黄种人60%的人是不大能喝酒的,而黑种人能喝与不能喝的各占一半。据某医院检验科对国内3000余人检测,亚洲黄种人有39%的人体内至少携带有一个突变基因,乙醛脱氢酶活性低或者完全无活性,饮酒后乙醛不能被分解为乙酸,以致乙醛在体内大量堆积,损害肝脏、胰腺和动脉血管。因此,有乙醛脱氢酶缺陷的人群是不宜饮酒的。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人口中乙醛脱氢酶缺陷所占比例较大,酒量小的人较多。一项调查报告表明,我国有乙醛脱氢酶缺陷者,朝鲜族占24%,蒙古族占44%,壮族占45%,侗族占48%……从性别上看,一般女性比男性占的比例大;从地域上看,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金峰博士强调,统计数据是在大范围内的宏观描述,其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我国蒙古族人比汉族人的酒量大,祖祖辈辈居住在北方的人比南方人的酒量大,男性比女性的酒量大,中青年人比老年人的酒量大。因此,欧美医学家界定的“适量”,并不适用于包括我国各民族在内的亚洲黄种人。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对3万名40岁~60岁的日本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体重指数在22以下的较瘦男性,如果每天的酒精摄取量为23~46克的话,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增加1.9倍;每天的酒精摄取量超过46克,则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增加2.9倍。因为身体消瘦的男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较弱,加上饮酒,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就会更差。在糖尿病状态下,即使适量、中等度酒精摄入也是有害的。乙肝患者若长期酗酒,导致肝硬化的几率更高,也更容易向肝癌发展。俄罗斯的酒精消耗量是世界上最高的,过量饮酒曾一度造成该国的健康危机,人的平均寿命下降到59岁。如果将白酒、啤酒、葡萄酒一起喝,会降低人们的“警惕性”,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酒精。
饮酒贵在适量。鉴于我国目前尚无充足的科学依据,能证明饮酒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故不宜照搬欧美推荐的“适量饮酒”标准。根据我国对“乙醛脱氢酶”的检测情况,笔者认为,在没有肝肾疾患、基因缺陷、精神障碍、酒精过敏及妊娠哺乳等情况下,每日饮酒一次,每次饮38度白酒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啤酒500毫升,每周坚持两天不饮酒,可视为“适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此外,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在下午2时至半夜12时比较活跃,故晚餐喝酒相对不容易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