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脑中高品质的“共振源”,是事物、语言、文字(图、表等)三者有互相联系,能互相“翻译”,而不是孤立的、残缺的、不能互相“翻译”的存贮。“共振源”来自实践和社会环境,来自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学生“共振源”主要来自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4)教育、自然、社会、自我的“指令”,只有适合脑中的知识状况,才有文字(图、表等)、语言、行为的知识应用输出。
(5)人脑中贮存的知识和知识联系的“共振源”的质量、数量、品质是高能力、高智力的充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活动,形成高品质共振源,是提高能力、智力的关键。
(6)教学重心应由传授(获得)知识转移到激发脑各层次神经回路活动(应用)上来。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和谐配合,双向同时进行,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
认知规律的核心内容是脑信息电波共振。脑信息电波共振是人脑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联系的桥梁,无时不有,无处不存在。认知规律回答了人对客观世界为什么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和认识是怎样发展的。认知规律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构建优质“共振源”,典型示范、舆论导向、文化工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极其重要。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共振”可以产生最佳效益,也可以摧毁已有设施。关键在“指令”引导,遵从认知规律,趋利避害,做到主观神经元回路与客观外来信息电波共振(谐振),构成优质“共振源”,力避劣质“共振源”生成。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认知规律还表明,脑科学、认知科学、哲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是有机的交叉融合在一起,不可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孤立开来。否则,不利于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
根据认知规律,要又好又快的培养青少年成才,必须从娃娃开始构建优质的共振源(参见图3),避免劣质共振源充塞头脑。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必须构建创新型社会环境,即社会的语言环境、文字环境和事物环境,三者要和谐联系、优质联系,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优质的共振源。
总之,脑信息电波共振(谐振)的认识结构方框图如下图:
图4 脑信息电波共振认识结构(是面结构,不是点结构)图
4 脑信息电波共振假说
共振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满足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与外来的策动(激励)频率等同,即=,共振就会发生,如各种机械和建筑物受外来策动力的共振,声学的共振(共鸣),电学的共振(电谐振),等等。据此,神经元回路与外来的信息电信号,在条件具备时产生共振,是在情理之中。共振时振幅最大,信号最强。
人脑神经元回路,由脑细胞和它周围发出的神经纤维(轴突、树突)组成。每一个神经元回路,有自己确定的固有频率。因轴突、树突长短和分布不同,回路就有不同的。由于脑细胞约有1011(千亿)个,突触数目约在1014~1015(百万亿~千万亿)个之间[4]。因而,各神经元回路具有不同固有频率的数目非常多。
一个电学LC振荡回路,靠改变回路电感L值或电容C值,可得到非常多的固有频率。要振荡回路与外来的某信息信号共振,只要调回路的L值或C值,使其固有频率与外来的信号频率等同。
不同情况的神经元回路,靠回路数目非常多而各有不同的固有频率。外来的信息信号频率不同,在非常多的不同频率的神经元回路中,总有一些回路固有频率与外来的信号频率等同,发生共振。就是说,产生脑信息电波共振的条件总会具备。脑信息电波共振总会发生。因此,脑信息电波共振形成的知识(意识),没有优劣的选择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原因。脑中知识(意识)的优劣,全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形成的。共振形成记忆之后,也不易改变,所谓思维定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环境和教育的优劣对人一生的影响不能低估。
一个人的大脑,在正常情况下,不愁没有神经元回路与外来信息电波共振。共振时,回路信息信号最强,相当于神经元回路通电,不共振时,就相当于回路断电。每一个神经元回路,只有共振、不共振二种情况,对应于已知的通电、断电二种状态[5],很简单。但总体状态就有2的1015幂个,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6],足够提供每一状态与人一生中,所有外来信息信号(估计约有1015信息单位)共振。
现在初步推测,一个人一生中,脑子要贮存1015(一千万亿)信息单位。且已知神经元细胞中核糖核酸(RNA)特别多,RNA是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它可以组成 不下于1015(千万亿)个有各种特色的型式,用以贮存所有的各种信息,是绰绰有余的[7]。所以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粒子[8],可能就是贮存记忆的物质基础。人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差异,可能就是RNA中粒子对信息的贮存记忆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长期(几十亿年或更长)进化积累而形成的。
神经元回路与信息电波共振时,信息信号振动最强,振幅最大。引起回路RNA中粒子能态变化最大,变化的“遗留”,形成记忆。“遗留”大,记忆强;“遗留”消失,记忆消失。
正常人可见光频率在3.9×1014~7.5×1014Hz之间,可听声音频率在20~2.0×104Hz之间。此范围之外,人是感觉不到的。有特异功能的人,他的神经元回路与正常人比较,除具有正常人所固有的频率,还具有红外线或紫外线,或超声或次声范围的固有频率。正常人与外来信息不能产生共振的区域,他能产生共振,能感觉出来。
人由于病变,神经元回路中缺损某些固有频率的回路。因而,对应的外来光信号不能共振,产生色盲或色弱。
脑信息电波共振引起回路RNA中粒子能态变化的大小 ,与共振强弱有关外,还与回路自身生理有关。儿童期,神经元回路处于新生期,较软弱,易变化,变化大,变化“遗留”时间长,记忆久。老人回路处于老化期,较坚硬,不易变化,变化小,变化“遗留”时间短,易遗忘 。同一个人,童年经历的事件,到老年时还记忆清晰;老年时,昨天、前天经历的事件,今天却忘得干干净净,就是这个缘故。
遗传问题可能与RNA中粒子能态变化“遗留”的稳定性有关。RNA中粒子能态变化“遗留”稳定的,会遗传,不稳定的,不会遗传。稳定不稳定,是长期进化积累形成的,不是人一个生命周期内所能完成的。人“认识结构”不是生理结构,是后天形成的,稳定性差,例如脑震荡时,记忆会消失,所以“认识结构”不会遗传。说先天具有“认识结构”就是说“认识结构”可以遗传,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