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脑细胞中,声光信号独立传输图
取受实验人不懂的其他汉字拼音或不懂的外文读音,重做任意多的实验,都有相同结果。
声音是机械波,频率在20Hz到2.0×104Hz之间。可见光是电磁波,频率在3.9×1014~7.5×1014Hz之间。二者都是波动,但差别很大。
结论:分析比较实验1、实验2,可得到:
(1)脑细胞中输入的是声信号,输出的也是声信号,不会自动变成光信号,或其他信号;输入是光信号,输出的也是光信号,不会自动变成声信号或其他信号。各种信号互不影响,各自独立,即脑中各种信号具有独立性。正因为各信号具有独立性,表明是以波的形式传输,所以信号可以叠加,也可以分解。如:
白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合唱音乐队员各个人的唱音。
脑细胞中各个信号具有独立性的例子,到处可见。许多人在一起讲话(声信号),周围有许多物体反射光或发射光(如电灯),所有这些信号都输入到脑细胞中,由于各信号具有独立性,互不影响,人们才能听清各人讲话,看清各个物体的存在。如果各信号没有独立性,互相混成一团,便什么也分不清。
(2)脑细胞不会独自创造信号,只能反映外来的信号,贮存外来的信号。贮存的信号由外来信号决定和外来的信号相同。贮存的信号可能丢失,如脑震荡造成信号消失,也可能自己遗忘。遗忘与信号第一次输出应用时间——第一时间的长短有关联,第一时间越长,遗忘越严重。及时复习是克服遗忘的好办法。
(3)指令可以是外加的,如“读出来”,“写出来”,也可以发自内心要求,内心要求也是适应外界需要而发生的。
指令要合适,合于信号输出要求才能起作用。不加指令没有信号输出,指令不合适,乱加指令也没有信号输出。例如,要鸡蛋孵出小鸡,不加温度不行,温度不合适,乱加温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不行。没有合适的指令,信号不会输出,没有信号输出就无法知晓脑中贮存信号的状况。要知晓脑中贮存信号的状况,就必须加合适的指令,使脑中信号输出,显现出来。
(4)信号输出过程比输入过程复杂。从输入信号到贮存信号是瞬间完成的。输出信号必须有指令,可以瞬间输出,也可以几天、几年、几十年之后输出,甚至一辈子无输出。
指令可以是教育者发的,也可以是自我或自然界、社会环境发的。
由于信号输出过程比输入过程复杂,所以教、学重心应由输入过程传授(获得)知识转移到输出过程应用知识上来。
2.3 声光信号联系输入实验
在实验1中光信号“”,与实验2中声信号“”都是独立的,自己不会自动联系。如果告诉受实验人,实验2的读音“”就是实验1汉字“”的读音。“就是”这个信号就把声信号“”与光信号“”联系起来,原先两个独立的、互不影响的信号,现在联系在一起。有联系的声、光二个信号贮存下来做信号源,当受试验人听到声音“”,不但可以发出声音“”,还可以写出汉字“”。看到汉字“”,不但可以写出“”,还可以发出声音“”。声、光二个原独立的信号,现在可以互相“翻译”,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再问:“”或“”代表的事物是什么?答不出来。重做许多类似的其他实验,如外语的读音(声信号)与书写字(光信号)的关系,及其与所代表的事物的联系,也都有相同的结果。
由此可见:脑细胞中贮存的信号是否联系,是由外界输入信号联系决定的。如果没有外界首次的信号联系输入,脑细胞中自己不会自动把独立的信号联系起来。
声信号是语言,光信号是文字(含图、表)反射的,也就是语言和文字要有第一次联系作为输入信号,脑细胞中才能贮存语言和文字有联系的信号。此后,语言和文字才能互相“翻译”。否则,二者是不能自动互相“翻译”的。有的语言和文字(图、表)仅一次联系作为输入信号,脑中还不能牢固贮存语言和文字(图、表)有联系的信号,要重复多次才行。学习外语,读和写的联系,一般就是要重复多次才能牢固地联系起来。
语言和文字(图、表)都只是一种符号,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代表事物的。如果语言或文字输入人脑没有第一次与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脑中贮存的符号也不会自己跟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告诉受实验人,“”字是“垂”的古字[1],现在不用而是用垂。是垂挂:如垂手、垂涎三尺;是接近、快要:如垂死,接近死亡;是留念:如永垂不朽。有这些与事物的联系,脑细胞中贮存的信号也就有这些联系。否则是不可能自己联系的。
语龄期,二、三岁的儿童,对“阿姨”、“妈妈”、“狗”……这些语言只有跟真实的阿姨、妈妈、狗……联系起来,才会懂得语言的意思。到学龄期,字“阿姨”、“妈妈”、“狗”……只有跟实物、语言联系起来才会懂得字所代表的意义。如果语言、文字不与事物联系起来,就失去意义。
语言、文字与事物联系输入过程如图3:
图3 脑细胞中,形成真知识图
结论:
外界输给人脑的信号要有事物、语言、文字三者首次互相联系的、三者能互相 “翻译”的贮存在大脑中,才是真的知识(见图3所示)。如果没有文字与语言的联系,仅有语言与事物的联系,或仅有文字与事物的联系,是残缺的知识;语言、文字没有与事物联系的贮存,是死背硬记,是假的知识,不是知识。语言文字与事物错误的联系,也不是知识。事物没有通过文字和语言,而由光、声信号直接进入人脑引起变化,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成的经验积累,可能是真知识也可能是假知识,要通过实践检验其真伪。
人脑不是知识和知识联系的源泉。人脑不会自己独自创造知识和知识联系。人脑只是知识和知识联系的物质基础。知识和知识联系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