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学习过的德国拜洛伊特大学,建于1972年,是一所文理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重点科研与教学领域内是数学与物理、生物化学与地理、法学与经济学、语言学与文学、应用自然科学6个学科群。学校有近120个专业,其中以交叉学科著称,它的教学与研究的两个原则是:不同的专业在一起合作;所有的专业都追求共同的目标。在法学与经济学学院,法学的学生要学一定数量的经济课程,经济学的学生也要学一定数量的法学课程,使这里的毕业生独树一帜,十分受到企业的青睐,在经济界异军突起。拜洛伊特大学不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建校只有短短30年历史,但是由于一直坚持学科交叉教学、研究、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办学模式,它已发展为第一流的德国大学和国际名校。
纺织类高校具有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的理工背景,学科资源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有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各类艺术作品展、服装表演经常在学校举行。学校独特的学科资源,是我们探索“多学科综合培养”创新模式的基础和出发点。
市场经济是将市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市场要素。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依赖于市场配置,面向市场办专业,按社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以市场理念组织学校管理,组织教学活动,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根据市场需求、行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走向市场化。
纺织类高校法学专业应当定位于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法律专门人才。构建纺织类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应遵循将法学教育的共性(一般性)与本校的特色(特殊性)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一方面,要从法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把握法学教育的一般共性。一般认为法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我国高校办学传统中存在重工轻理、重理轻文倾向,不能简单地以办理工科专业的思维方式对待法学教育;另一方面,应当结合实际,在特色上多下工夫,注重结合所在院校理工科方面的学科优势、专业特长,依托理工背景,在文理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法学专业发展方向,办出自己的特点,从而在与综合性大学、单科性政法大学的竞争中确定自己的合理位置,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学教育模式。这样既能够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法学边缘学科、法学交叉学科的形成,使整个高等法学教育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和布局。
三、创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是一种理论的构建,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要通过具体的措施来加以实施的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从重理论向重应用方向发展;在办学思路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要的结合;在办学特色上,确定“一纵三维”的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开设了纺织概论等与纺织行业相结合的必修课程、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等专题选修课程,还有计算机、国际贸易、会计课程及其实验课,在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以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教学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创新。
1 培养目标:将法学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和特色上,旨在培养了解纺织、服装专业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以精通法学专业知识特别是民商法、知识产权法以及国际经济法,能够熟练地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法律服务市场的专业人才。这个模式可以初步地概括为“多学科综合培养”创新模式,即学生学习是“法律+纺织+国际贸易+外语”,成为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因材施教,确定总体培养方案和个体兴趣培养方向,实行差异化教学,从而使培养的法学专业人才除了掌握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业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外,还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才能,既是专业法律工作者,又是通晓纺织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或国际贸易某一方面的专家,也就是说,是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达到一专多能。
纺织服装行业在我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多,对社会的影响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相应地,这个行业的法律服务市场需求庞大,比如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面对国外反倾销时束手无策的状况,纺织服装行业工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无奈,以及纺织服装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面对的大量的纷繁复杂的法律问题都需要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而目前我国却鲜有既懂法律又懂纺织服装的法律人士。这为纺织服装院校的法学专业提供了机会。
2 课程设置:“法律+纺织+国际贸易+外语”,兼修纺织专业课程、经济贸易课程,强化外语教学,国际法等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通过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来实现。因此,我们修改制定了培养计划,在大三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开发了“一纵三维”的课程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有选择性地增加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外,一方面,将纺织概论、服装概论、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作为必修课,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律师和法官兼职授课;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法学专业学生直接辅修或者攻读纺织、服装、外语、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双学位,以适应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通过增加和调整课时,突出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在专业课中的比重;高度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强调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之外,在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开设了体现"一纵三维"思想的新的课程,将办学思路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计划里。鉴于我国纺织品出口屡屡遭受反倾销的现状,重点开设与与WTO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制度,诸如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GATT1994)第6条和《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守则》关于反倾销与反倾销税的相关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以下简称《入世议定书》)第15条中关于反倾销的规定;《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以下简称《工作组报告书》)第4节D部分第11条关于纺织品的特别规定;GATT1994第19条和《世界贸易组织保障措施协定》的相关规定以及《入世议定书》第16条关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等,开设相关的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