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县域旅游景区一体化营销和联合开发研究 ---以山西省曲沃县为例
县域旅游景区一体化营销和联合开发研究 ---以山西省曲沃县为例
来源:互联网 sk006 | 陈晶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曲沃县;袭夺;竞争与联合开发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区域旅游

  区域旅游是指以人类旅游活动为主体,以旅游观光对象为客体,并由其他人文与自然要素交织而成的指定旅游区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区域旅游在地理位置、空间尺度、空间联系等方面应当符合下述条件:

  1. 地缘上的不可分割性。指区域旅游所涉及到的各主体(各地州、市、省等)

  要处于相同或相近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间或者有山脉相连,或者有河流相通,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

  2. 旅游资源上的同型性。即区域内各主体所拥有的主要旅游资源在类型上要有较大的相似性。同一自然环境所孕育的自然旅游资源必然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必然带有环境的烙印。因此,区域旅游应当具备的前后两条件彼此之间息息相关。

  3. 空间联系上的便捷性。即区域内各大景点及重要旅游区域和中心集散地之间要有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保证旅游者在各景区、点之间快速移动。我们都知道,区域旅游在旅游市场上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区域内丰厚的旅游资源组合、优化之后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此时区域旅游的优势表现为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

  4. 在空间尺度上要包含两个县级以上的较大行政单位(县域包含两个村镇级以上的较大行政单位)。区域旅游如果没有较大尺度的覆盖空间,“区域”两字就无从谈起,而且足以为区域旅游所利用的高品位、高质量景区、景点可能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占有较高级别的行政单元,占有较大面积的地域空间对区城旅游来说必不可少。由于区域旅游具有鲜明统一的旅游形象、紧密相连的产业群体、较大的规模效益,资源、产品、服务、交通并社会文明等共同交织,因而容易形成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2]。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里“竞争”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在经济社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主体在某一领域开展的争夺就是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有市场存在就必然有竞争。国外最早提到“Competitiveness”的是Porter[3],但他并没有对竞争力概念做界定,随后学者们纷纷对竞争力做了界定。Fajnzylber[4]认为:竞争力是指在相同的时间里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维持并扩大他们的市场份额并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力。Newall[5]认为:竞争力是关于生产更多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成功地销售给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者。

  国内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起源于1999年,黎洁,

  赵西萍[6]分析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内涵,并用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的四个演进阶段。李芸[7]将影响区域旅游竞争的主要因素归纳为资源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旅游管理和介入机会五个方面。张明清,刘超[8]提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当体现在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竞争力三个层面上。周常春,保继刚[9]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

  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首先从系统

  的角度研究影响旅游竞争的因素。N.leiper[10]认为决定一个旅游系统发展状况的四个因素是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R.Mill&A.Morrison[11]为区域旅游系统的几个要素是由多层次的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共同编织成一个复杂系统。C.Gunn[12]提出旅游功能系统的概念,认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旅游系统应答功能由旅游吸引物、服务与设施、交通、信息与引导和旅游者五个部分组成。Z.H.Liu[13]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旅游系统及其环境结构模式,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运作环境(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宏观环境(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构成。

  (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国内关于“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主要是以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具体策略包括竞争性策略、合作性策略和“竞合”策略三方面。张凌云[14]对旅游地空间竞争进行了交叉弹性分析;保继刚[15]等对滨海沙滩、咯斯特石林和名山旅游地等旅游景点的空间竞争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勇,董观志[16]认为城市必须选择大旅游圈模式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王琼[17]提出从资源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来提高云南省旅游业竞争力;蒋祖云[18]研究了浙江中西部风景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郭康[19]提出建立北方相邻八省市旅游协作区的思路;王滔[20]等通过对比分析洛阳、郑州、开封、西安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比较优势而建立了一个以古都为依托的区域旅游网;陶伟[21]苏南三镇为例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进行了探索;吴泓,顾朝林(2004)应用共生理论来探讨了淮海经济区区域旅游“竞合”关系;梁艺桦,杨新军[22]提出区域旅游“竞合”博弈战略等。

  (四)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1.资源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

  旅游资源的相似性造成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只有通过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将替代关系转化为互补关系,形成合力,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行区域合作、联动开发,才能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从而增强整体旅游单元的吸引力[23]。

  2.旅游区域联系的便利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网络的依赖性十分明显,任何旅游业网络都应该以交通网络为基础而建立。距离接近和交通便利是旅游地空间联系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否则,即使是拥有一定的资源、距离较近的旅游地,如果相互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可达性差,也很难实现合作。

  二、市场袭夺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一)资源非优区

  国内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起步较晚,许春晓最早提出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他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特定地区[24]。赵宁曦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指出“旅游资源质量不佳或结构规模不理想,或旅游利用价值不高,虽有旅游资源但吸引功能不够强劲,开发受限”是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主要特点[25]。隆学文等引入区位理论,综合了旅游资源质和量的特征,提出了“旅游非优区”,即“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欠佳,旅游开发具有相对劣势的区域[26]。”

  总体看来,目前学术界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所针对的区域都具有一些共性: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旅游资源缺乏或者品质不高,具体表现为缺乏高级别的旅游资源;第二,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客源市场开拓乏力,以本地及周边旅游市场为主;第三,目前尚不具备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条件,属于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广西粮食经济《广西粮食经济》
《广西粮食经济》经济刊物。以刊登粮油购、销、调、存、加工、粮食企业管理改革,区域粮食经济战略,完善合同定购制度和粮食“双轨制”,改革食品结构,扩大粮油商...
蛛形学报《蛛形学报》
《蛛形学报》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376/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生物学、形...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杂志创刊于1958年9月,系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外经济信息及社会科学类期刊。《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杂志由...
西部《西部》
《西部》杂志,于195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5-1222/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诗无涯、维度、...
哈尔滨铁道科技《哈尔滨铁道科技》
《哈尔滨铁道科技》杂志,于195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420/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工作...
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6-1073/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