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证解读时间,让学生静心“品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只有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静心细细品读。感悟。宋代郭若虚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有一次见到南朝时期著名画家张僧鹞的画,觉得“徒俱虚名”;第二天又看,才看出点味道,以为是“近代佳作”;第三天又去,体会更深,认为是“天下无虚士”,这才“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这第三天,就是“品”。可见,有了充分的“观”(读)做保证,才会有“品”和“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学生文本还没有静心品味,就开始交流;还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总是齐读、指名读,对有益于思考的默读用之甚少。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品味感悟”,长期下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尤其是中下等生。
(3)传授解读方法,使“对话”变得有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教参上的解读授于学生,不如教给学生自己解读文本的方法。对于如何解读文本,特级教师高林生认为:一是词句,二是文体,三是修辞,四是结构、节奏,五是文本的来龙去脉……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于教师每一节课中点点滴滴地渗透。教师可以以一篇课文或一段文字为例,教会学生如何批注文本(即与文本进行对话),把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到的、理解和感悟到的写在书的空白处,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并为集体交流时与同学和老师进入更深层次的“对话”服务。孩子是聪明的,只要教师日积月累有意识地培养,相信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一定会逐步达到与作者“共鸣”和 “悟”的境界。
(4)实施因材施教,使人人都有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千差万别,有多方面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差生回答,并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增强其自信心;深奥复杂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解读文本的方法,以带动其他同学的发展;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可以多鼓励,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也得到提升。
2、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1)处理好“自主”与“主导”的关系。好的课堂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主导”的关系。“主导”是手段,“自主”是目的,通过“主导”养成“自主”,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既是“领导者”,确定核心话题与研究方法,引导发展方向;又是“合作者”,激发学习兴趣,跟学生一次次由生疑到解惑,完成知识“建构”;还是“示范者”,必要的时候现身说法,展示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个人智慧;更是“监督者”,督促他们养成静心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才会真正学会自主学习,他们解读文本的质量才会逐渐得到提高。
(2)创设适宜的“自主学习环境”。环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智慧的生成,思维火花的碰撞,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据了解,有许多“差生”阅读水平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学习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三打白骨精》时,就以和学生聊天的方式开始。从四大古典名著聊到小说的三要素,从故事情节聊到人物形象,从文章结构聊到对《西游记》的评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畅所欲言,妙语连珠,思维在碰撞中升华,智慧在思考中闪烁。窦老师的课堂,达到了连哑巴都想开口说话的境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令听课的老师赞不绝口。
(3)发挥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效能”。学生永远是差异的存在。课堂上学生话语有正误、高下之别也是一种必然现象。有责任心的教师绝不拒绝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明确的评价会给学生提出及时的反馈,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形成“见贤思齐”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请看王舟老师指教《万里长城》,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的的评价语言:“超过克林顿”、“感情真挚,表达凝练”、“发自肺腑之言”、“‘蕴涵’‘渗透’,多雅致的两个字眼,用得真好!”……在教师或充满激情,或点燃智慧,或深入追问的及时评价和指导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精彩的发言不时赢得同学和听课老师的掌声。
3、打造书香人生,提高师生语文素养
(1)与书籍为友,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读好书,好读书”、“让书的芳香浸满学生的心灵,让书的智慧引领学生成长,让好书伴随学生的一生”,这些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追求。许多教师在积极地探索着、践行着,学生有了课外的“厚积”,才会有课内的“薄发”。陶行知先生说:“读书多,则积累实;积累实,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也。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的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多读书,教师要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和学生共同成长。可以多读些文学批评方面的书,学习名家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只要坚持不懈,终能乐在其中。一个“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又怎能不让学生“仰视”呢?
(2)和研究相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解读文本是备课的重要环节。解读即研究,是找出蕴含在这文本之中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增长点。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教参。如果照搬,时间长了,就成了书袋、书橱,没有自己的思想引领。此外,还要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如课程班,专业学位进修,各种专题的教师培训班或教学研讨会,订阅有关的文学和语文教学核心期刊,及时阅读各种新专著,尝试下水写作,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这些都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磨砺学艺教艺的好办法。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自然就高效了。
总之,造成学生文本解读低效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改变的策略也是多方位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让学生走出文本解读低效的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