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目前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解读文本存在的低效现象进行回顾,并从美学鉴赏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个性品质、教师素养引领四个角度探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文本解读 低效 探因 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是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其实,文本解读不仅是教师的事,更重要的是学习主体——学生的事。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经过几年的课改,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进入了一种十分浮躁的境地。表面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并不能会心潜文,解读文本的质量不尽人意。分析学生解读文本低效性表现,探求其中的原因,寻求提高学生解读文本有效性的办法,对提高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文本解读低效性表现
1、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肤浅解读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新理念,已成为语文老师的追求。“从这段中你能读懂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上”、“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等成了老师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挂在嘴边的话语。一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孔子论水”一段时,学生经过一番阅读后,开始交流各自收获。听听学生的回答,就会发现有不少同学的发言只停留在“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浅层次、字面意”上。这样的解读如同蜻蜓点水,距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的深层次解读还很远。
2、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粗泛解读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佳作,值得反复阅读推敲,细细品味感悟。可有的学生解读文章走马观花,粗而化之。表现在平时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考试做阅读短文,不能静心思考,火急火燎,做题丢三落四,态度马虎;作文时,腹内空空,言之无物等。难怪有专家感慨:学生读了12年的书,到头来中国字写不好,中国话说不好,不会阅读文章,更不会写文章。此言绝非危言耸听,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
3、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随意解读
今天的语文教学提倡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学生作为个体的读者,往往因其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的限制,解读文本时往往或断章取义或离题万里或不着边际。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所以,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的发言,会引得一片哄笑,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同学的讥讽,这与真正的多元解读大相径庭。
4、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中庸解读
有些课堂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教学效果看起来很好。可是,“洗尽繁华露本真”,实际上并非如此。目前,我们的大多数课堂都是大班授课,在课堂上要老师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确很难,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课堂上总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解读文本、对话交流的时候开小差。由于长期受忽略,这些学生逐步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被动学习态度。“我上课时不用动脑筋,反正有好同学和老师要讲。”一些学生如是说。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表面上和大家一样批注文本,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读,如何解,如何批注。待到大家交流发言时,他也点头称是,随声附和,思维处于被动状态。
5、几枝独秀,少数优生的垄断解读
虽然“为了一切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发言者总是班级里那么几个尖子生。有的老师也直言不讳“我们班上课就指望几个好同学撑场了”。可见,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和少数尖子生对话交流的大舞台。少数尖子生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比其他中下等生优越、见解深刻,自然成了课堂的主角,垄断了课堂解读,而其他同学则成了看客,多数时候洗耳恭听。特别是一些差生由于长期失去信心,得不到关注,文本解读的能力自然就低下了。
6、读不能解,表达欠缺的空洞解读
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听完北京西城区一所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其实,表达也是文本解读能力的一个方面。读是“入”,而解则是“出”,即含有表达的意思。现实生活中,许多同学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常常不善表达或表达不清:明明心中知道文本的意思或体会到了文本表达的感情,却苦于无法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形成了“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尴尬现象。即使站起来表达,也是语无伦次,没有条理,或张口结舌,不知从何处说起。这种“了然于心,而不能了然于手与口”的现象在课堂上十分普遍,说明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表达上还存在不足。
二、学生文本解读低效性探因
1、从美学鉴赏的心理学角度看
《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显而易见,这里的鉴赏是鉴别欣赏的意思,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在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美学的角度看,解读文本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理解和鉴赏的过程,是接受者、欣赏者创造性参与和进行新的意象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观、品、悟”三个阶段。
(1)“观”的时间不够。所谓“观”,就是停留于文本前,直接观审、阅读文本,与文本建立直觉活动的关系。现在的一些公开课,教师精心准备,深入解读文本,学生为了配合教师把课上好,课文不知读了多少遍,所以,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而现实教学中,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再加上课堂上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就造成了解读文本不够到位,蜻蜓点水的情况。
(2)“品”的方法不对。所谓“品”,就是在对作品有了一个直觉了解后,去细心品味其中的奥秘、滋味,了解深藏在符号形式(语言文字)下面更深一层含义。这一阶段,主要将符号与深层意义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并根据读者自己的心理和生命经验,细致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完善由作品所启示出来的意象。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掌握品味的方法。许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在审美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导致了解读文本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甚至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