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普通话是中职幼师中一门重要的专业科目,学生的语音基础较差、学习习惯欠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和课后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整体语音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中职幼师 普通话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实践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在西方,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小组学习的观念由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是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中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特别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型的学习方式已被广泛采用到课堂教学中。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均衡组建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开展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普通话是中职幼师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科目,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未来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条件中有一条规定:必须具备普通话等级考试二级乙等以上的成绩。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基于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及学生的特点而决定。笔者在具体的使用中不局限于课堂,并把它运用到课堂之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中职幼师生的普通话学习特点
(一)进校时的语音面貌较差
由于目前的生源不够理想,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农村的教学师资参差不齐,普通话水平总体不如城市,所以学生在进校时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整体情况较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1.拼音基础差,许多学生连起码的拼注知识都不具备。
一般,普通话课的第一次考试,我都是考拼音,考试的范围就是普通话书上的字表中的字词,事先会给学生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但是,每次考试的结果都令我很失望,每届都会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错误率高达20%以上,最差的甚至不到40分。很多学生分不清这些常用字的读音而出错,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知道标注声调的方法而出错。
2.平翘舌音不分
在朗读中,平翘舌音不分的同学不在少数,这些同学中有二种现象,一是真的不知字音的正确读法而导致出错,二是虽然知道字音的正确读法但是因为唇舌的不灵活而无法准确地发准字音。
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平翘舌音不分的现象是极待改变的,否则普通话二级的考核无法顺利通过。
3.前后鼻音不分
前鼻音出现的情况主要是归音不到或者说没有归音的意识,后鼻音的情况要复杂些,由于南方人的方言中缺乏后鼻音,所以大部分学生不会发后鼻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后鼻音。
所以,这是南方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重点。
4.尖音较普遍
尖音主要是指发j、q、x时舌尖靠前,把舌面音发成了舌尖音,即出现了所谓的尖音。这也是与我们的方言习惯有密切的关系的。
尖音较难克服,但也不是一定克服不了的,这是普通话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5.阳平和上声调值普遍不到位
阳平是通常所说的第二声,通常出现的问题是阳平拐弯或者调值不到,而上声(即第三声)的普遍问题是调值不到。这二个声调是所有声调中最难掌握的声调,尤其是上声。所以学生在这二个声调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6.口腔开口度小,发音不够饱满。
由于我们南方人的方言习惯,整个口腔的发音位置靠前,口腔开口度普通话较小,所以声音不够饱满是常见的现象,反映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声音听上去就不够规范和圆润,而且这个问题也是比较难以改正的,需要从练习科学发声开始纠正。
7.语流不够自然,轻重格式不规范。
主要是反映在朗读和说话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流出现字化、词化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一字一顿,这主要是由于语音不够自信以及受方音习惯的影响所致。轻重格式的不规范原因更复杂,一是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二是由于我们的方言中的轻重格式与规范的普通话轻重格式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学生会自然地带着方音的痕迹去说话和朗读。
(二)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习惯欠佳
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平时讲普通话的习惯,再加上幼师专业的专业科目繁多,学生的练习时间较有限,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普通话是靠每周仅有的几节普通话课来完成,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
(三)普通话的进步较慢
由于前面二大原因,学生进校时的基础差,再加上学习的习惯不是很好,所以,在普通话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进步很慢,尤其是个别字音,如r 的发音,后鼻音的发音以及朗读的语流等方面,许多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依然还是原地踏步,还有的学生普通话考试二三次都无法过关,这不仅影响了她本人的成绩,也影响了她今后的发展。
二、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显著
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自城关,或者说从小在城市长大,这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同学。另外,也有一些农村的孩子先天的语感较好,接受能力较强,这部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进步很快。
正是由于这种先天的差异性的存在,为分组提供了可能。
(二)学生间的合作较频繁
幼师专业的许多专业科目是在小组学习中进行的,如声乐和舞蹈是采用分半上课、交叉互换的方式进行上课的,而琴法是采用分成四组的方式进行授课的,所以,学生对于这种分组学习的方式并不陌生,并且适应很快。
另外,幼师专业的学生经常要进行小组节目排练,也为这种合作提供了经验。再者,大部分的住校生在校由于一个个寝室的划分,本身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组。
所,小组式合作学习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三)普通话教学的特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在现在的普通话教学中,由于师资的有限,所以基本是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一个教师一堂课对几十名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个别辅导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有些学生的问题是必须通过个别辅导才能加以解决的。因为普通话的语音教学不同于语文课的学习,它是必须通过直观的示范和细致的辅导才能起到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