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设情境,确定合作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投入热烈的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我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我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我: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 “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给我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沉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自主选择,激发合作探究兴趣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 “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一篇课文值得合作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当学生学习《鲸》的生活习性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或“鲸”的吃食。或“鲸”的呼吸、或“鲸”的睡觉、或“鲸”的成长,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探究。由于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自主选择的内容,因而合作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给予支持,重视合作探究过程
合作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切忌“放羊式”。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合作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如,在教学《鲸》一文时,对“鲸”的进化过程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鲸”的进化过程,我设计了两题填空题让学生填空,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型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 “渐渐”等词语,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鲸”的进化过程,突破了难点。转贴于就这样在探究 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引导,使探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五)进行展示,享受合作探究乐趣
合作探究式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即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适当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我在教学课文《鲸》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通过画出鲸呼吸时不同水柱的样子和鲸睡觉时,围成一圈,浮在水面的样子。这样,真正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自主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