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同时,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在德性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品行的楷模,他们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重视父母的德性示范作用。社会环境是庞大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一个国家国民的品质状况具有普遍影响。和谐主义的社会环境才是有利于社会成员德性形成和完善的。
道德认识离不开知识,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知识水平应居于社会的较高层次,无论是社会道德的进步,还是个人德性的升华,都与科学技术知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为理论基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性教育,树立良好的品德,建立合理而健康的德性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要让大学生对德性有明确的认知,更应该将德性付诸于实践,做到德性认知与德性实践的统一,不能空谈高尚、道德和理想,必须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真正的获得德性。
参 考 文 献[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1.
[2] 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
[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6~77.
[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9.
[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3.
[6]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3.
[7]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4.
[8]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3~54.
[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340.
[1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364.
[1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6.
[1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8.
[1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48.
[1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0.
[1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著.商务印书馆,2011: 310.
[16]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著.商务印书馆,2011: 305.
[17]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著.商务印书馆,2011: 41.
[18] 唐凯麟.论幸福-兼析享乐主义[J].求索,1996,3.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