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特色
2.1 必要性
特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质追求,特色是高校竞争优势的体现,特色是学生竞争力的代表。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可以在大型建筑企业、总承包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和评估公司、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和教育单位从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策划、投标报价和全过程造价管理。总之,有工程建设的地方,就有工程造价从业者,工程建设的范围很大,可以是市政工程建设、房建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电力工程等,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时候,要确定其从业的方向,其实也就是确定专业特色。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其实我国很多高校在开设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时都是以其学校的行业背景为依托,,比如有的以水利水电工程为依托,有的以化工工程为依托,有的以铁路工程为依托等,
2.2 特色的体现
特色的主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能力的培养来体现
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特色的体现,是通过相应课程体系的实施来达到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需要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先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根据细化的培养目标或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将课程与能力对接,课程与质量对接,,在课程设置时,要注意两种情况一定要丢弃哪些过时的,落后、被淘汰的课程,另一方面,对选定要开设的课程,要求选用最新的教材,教给学生最新的、能用的上的内容。
笔者曾考查到:某所大学以“预算课程的横向覆盖”作为其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特色,在全国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中,开设的预算系列专业课最全,已开出工程估价基础(32学时)、
建筑工程计价(96学时)、安装工程计价(48学时)、公路工程计价(48学时)、市政工程计价(48学时)、国际工程估价(32学时)以及工程造价软件应用(32学时)。建筑工程计价课程设计(2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设计(1周)、公路工程计价课程设计(1周)、市政工程计价课程设计(1周)。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包括了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等几方面。同时结合我校的行业背景,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我们设置了显现我校办学特色的特色课程;针对就业电力行业进行造价管理的专业课——电力工程概论,电网设计;中铁建设集团接纳我校造价专业学生逐年增加,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我们开设了铁道工程概论及相关的预算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方向性选修课比如,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概论、地铁与轻轨工程等,以便学生根据个人认知来选择就业方向及课程。
2.3 特色的检验
社会的欢迎程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表现,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能仅仅采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评价的方法 更不能由本校自我评价来决定 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 而社会对这所高校所培养人才的欢迎程度正是对该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最真实和最客观的反映。
经过统计,我校近年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受到象“中铁建设集团”、“中冶集团”等国企的欢迎,同时在省电建、省建、这样的企业内我校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也很明显。
3 如何增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较强实践能力是教学型大学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一个要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校内校外的实践环节来完成,目前,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有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地方院校实习的方式主要:认识实习——由责任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或施工现场参,或由外聘专家进行行业讲座;课程设计——-学生在校内在代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给定的题目;生产实习——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毕业设计——目前形势较多。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来自校内的训练,能力的高低主要由指导教师的能力决定。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企业和学校实质性的结合 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环节。
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大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的课时大大增加,出现了“3+1”(三年校内,一年校外)培养模式,“7+1”,“6.5+0.5+1”等培养模式,有些专家对于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大量增加校外实习学时持有异议。无论采用哪种培养模式,大时段的校外实习会给我们提出很多问题,学生校外的实习单位怎么解决,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如何管理,实习期间学生的成绩如何评定,实习的效果怎么考核等。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最根本的途径还是校企合作。
在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由于历史的沉积,学校的好声望,及科研带头人的行业企业背景等,再加上,这些院校的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较小,这些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似乎不难。然而,对地方教学型院校,在招生规模相对较大,又缺乏名校的优势,校企合作相对就困难一些。
造价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习的分散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大量的企业进行合作。造价工作的保密性,使得好多企业不愿意接受造价专业的实习生,即使接受也不会让学生进入真正造价岗,还有些企业需要一来单位就上手的毕业生 但不愿意承担培养人才的风险。
笔者认为,针对目前校企合作的窘境,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国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让企业有兴趣、自愿的与高校进行合作
第二、从企业的角度考虑,要转变企业用人观念,我国大多数人才企业选用按照人才市场的供给择优选择,进入企业后再进行企业塑造,这个过程,企业既要承担再培训的费用,也要承担再塑造的风险。如果变目前的选才方式为“订单式”培养用人,那么企业塑造的过程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完成,对企业来说,其实是一种风险的规避。
第三、从学校方面来考虑,要吸引企业来合作,
首先,提高教学质量是最根本的途径,只有提高过硬的,让企业信得过的产品,企业才会关注学校,才会有与企业合作的可能。对造价专业,为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我校鼓励并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条件在大学的第三年和第四年参加山西省的造价员考试,不完全统计,我校造价专业造价员考试的通过率在90﹪以上。
其次,学校跟企业合作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学校可以把实验室建在企业,企业可以利用实验室盈利,学校可以把他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或是攻击教学实验室,既可以用来教学,也是企业进行培训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