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缺失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人是道德教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从直观的生活现实来看,道德是使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并且人通过道德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使自己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儿童天生就有施舍、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倾向和冲动”,“只有当个体亲自欣赏他为之而努力的目的,并满腔热情和饶有兴趣地为这些目的而工作时,个体才是在身体力行道德生活。”所以有效的道德教育要建立在学生情感认同、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是不见人的德育,是杜威笔下的典型传统教育,企图把成人的标准, 教材和方法强行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无视个体的已有经验和道德水平,无视个体的道德接受能力,过分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作用,把人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要求个体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个体可以说从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
(四)德育实体化,淡化了其他学科的道德责任
在我国德育理论中,长期存在着一种将德育实体化的思想倾向。具体表现在将德育看作教育中的特定部分,它独立于知识、技能学习之外,专门安排杜威所言的“只能用于教授关于道德的特别时间”,安排专门的德育课和德育教师,道德教育被看作是班主任、德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 与任课教师无关,其他学科也无需承载道德教育的责任。
我们应将德育确认为教育的道德维度,而非学校教育的特定部分;这一维度贯穿在一切教学中,“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神圣使命,所有教师都有提携学生成长的道义责任。道德在各门学科中居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各门学科都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有其社会价值。学校教育的一切过程都是增进个体德性的过程,是促进个体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在服务学习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服务学习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值得我们借鉴。服务学习即通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参与社区问题的解决来培育其公民意识。服务学习的基本步骤是(1)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这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步。由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寻找所在生活区域内存在的社会问题。(2)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将学生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通过学生投票来决定哪个问题为目标靶(3)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这个过程是学生集体合作,主动探索,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过程。(4)制订班级行动方案。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学生要进行分析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和行动方案,教师提供适当的辅导和帮助。(5)报告方案,接受听证,实施方案。方案制订完毕,要向全班同学、指导老师和相关部门人员报告方案、接受询问,以完善方案。汇报时,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并就有关问题进行现场询问,当场解决问题。方案完善后,开始行动。(6)总结反思学习经验。
(二)启发学生思维,培育道德自觉
有效的道德教育要建立在学生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而道德自觉建立在学生自己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外部强制的禁止和通过个人本身的反省和判断的禁止是互不相容的”[10]正如杜威所言,思维活动起源于疑难,因此,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受教育学生的生活背景、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等要素, 选择他们经常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 引导学生以多种多样的身份和视角,进入设定的事件和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积累新的经验。教师的任务不是保证学生得到所有这些问题的“ 正确答案”,而是激起学生的反省思维、好奇心和寻求新见解的态度。教师在两难问题的选取上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应“ 使新问题的难度大到足以激发思维, 小到加上新异因素自然带来的疑难, 以保证使学生得到一些启发性的立足点, 从而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11]
(三)采用师生交往互动模式进行教学
“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这就是杜威为什么将教学视为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学习则是那一过程的产物。”[12]德育要想奏效,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是具有自觉精神的主体来看待,他们同样具有思维智慧,师生是教学互长,地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而非单向传播的关系。
因此,要通过师生交往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双方德行的改造。这种新型模式要求“把学生确实当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做学生生命历史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不再把教育简单当做现在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做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13]通过师生间的交往、活动、理解,从而形成对话和共识,这个过程是道德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探索价值的空间氛围。
(四)由专门德育向全科德育转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德育的主战场,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发挥作用。通过趣味化、生活化课堂的设计来吸引学生参与,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感化学生,通过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实现共同成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公民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其自主批判性思维中实现个人社会化。
同时,德育效果不能仅靠专门的德育课来维系,各科老师都有育人职责,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各门学科都有德育价值。德育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学科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和实际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通过各科进行渗透,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各学科都要明确自己的德育目标,专业教学也要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应把“在经验中学习”作为全部教学的指导理念, 各学科的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其道德内化。同时扩宽学生的经验范围,把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工厂、研究所、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纳入到教学资源体系中,在广袤的生活中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杜威著,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3] [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第一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