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改革教学评价 培养英语创新型人才
改革教学评价 培养英语创新型人才
来源:互联网 sk004 | 傅 翀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教学评价;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形成性评价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三、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与形成性教学评价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指出评价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分析目标为出发点,然后评价学生达到目标要求的程度。他认为,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师来说是教学指导的目标,对学生来说也可作为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去自觉主动地学习,并经常对着目标进行自我评价,从而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10]

  我们不妨将培养“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看作终极“教学目标”。因为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都是以培养英语专业创新性人才为指向的,只有这许多次的教学目标的不断和逐步实现才能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达到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此,分析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将其分解为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是我们寻找和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前提。

  培养英语创新型人才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英语”这个概念是“技能”与“学科”双重内涵的统一,对英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味着具有应用型与研究型这两个不同的模式。[11]一是能将英语作为工具得心应手地使用,二是将英语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无论哪种模式的英语专业创新性人才,英语是核心要素。也就是说英语创新型人才除了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娴熟的英语技能,掌握英语专业和相关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即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的思辩能力,在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正确分析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恰当的新方法,并勇于去行动,实践他们的新理念。比如,我们培养的英语教师,除了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有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学技能外,还要有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教学当中的能力,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适合学生特点、个性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并敢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行动,付诸实施。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指导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1)具备娴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2)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教育、商务、旅游等);(3)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4)具备自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后面两条的培养和教育,更不用说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

  事实上,教学评价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总结性评价,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12]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首先是由布鲁姆(Bloom)在1971年提出的。这一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调节、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明确学生到达程度,发现存在问题,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评价。通常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进行的,具有持续性特点,利用包括课堂观察、建立学生档案、日记、问卷、访谈、教师评语、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法进行。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日记可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信心等包括情感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评语、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可见,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够起积极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作用可以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审视。从教师方面看,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于哪些内容已经达到哪些目标,没有达到最终目标的难点所在以及从每个学生到达目标的不同模式中,找出共同的学习难点,使教师在指导时知道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因材施教,使大多数学生都达到学习单元的目标。这无疑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找到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最需要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从学生方面看,可以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及是否达到了该目标;了解阻碍目标达成的原因,积极针对问题调整学习策略,明确努力的方向。这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承担全部责任,自主地进行学习。

  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形成性评价更符合上面总结的英语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在这些形成性评价实证研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华、甄凤超(2008)实施的形成性评价项目。他们将Wolf等人的具体操作模型分别用于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模式中,建构了一个兼顾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的系统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项目评价中。通过调查教学项目以及该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变化进而全面系统地分析该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性。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证明了该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一是教学方面,课程设置、教材都进行了适度调整,教师也受到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教师在这一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开始了解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并在教学中贯彻执行;更为注重组织多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开始探索各种测试和评价手段;课堂教学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二是学生的变化也相当显著,表现在自信心增强,学习具有了积极主动性,开始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和老师探讨学习方法,开始注重阅读课外读物和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开始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虽然这一研究只在一个英语专业本科项目实施、验证,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一研究足以证明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融入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而且形成性评价可以使评价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刘雨[13]、赵春荣[14]在研究形成性评价运用于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时发现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周广爱[15]对形成性评价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课内协商评价、课外实习反思评价以及主动探究卡式评价有益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升。熊宜春、桂君萍[16],丁礼明、纪荣琴[17]发现利用学生课程学习记录本、教师观察记录和学习效果评价、测试等形成性评价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全面监控学生学习,督促教学环节的实施。孙有中指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在英语专业所有课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估机制。[18]可见,形成性教学评价的这些优势与我们上述的英语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相吻合,符合我们培养英语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事实上,随着测试和评估理论的不断发展,外语界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从面向基础英语教育的《新课程标准》到面向高等公共英语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都明确提出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建议。尽管已经认识到形成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但在英语语专业教学中并未得以全面应用和实施推广。国内有学者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较多,而对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较少。[19]据贾军红[20]的统计,在高校英语教学评价性研究中,和专业英语教学相关的只占7%,与93%的非专业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相比较,差别异常显著。这更加提醒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要加大改革教学评价的力度。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上海公路《上海公路》
《上海公路》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712/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材料与应用...
吉林勘察设计《吉林勘察设计》
《吉林勘察设计》(季刊),由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吉林省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由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有关部门收录、各省同业协会互相交流的内部连续性出版物...
国际遗传学《国际遗传学》
《国际遗传学》杂志,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36/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论著、短...
承德医学院学报《承德医学院学报》
《承德医学院学报》杂志(双月刊),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承德医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杂志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
癌症进展《癌症进展》
并非《癌症进展》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 《癌症进展》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97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33/T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