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艺术的课堂结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进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 键 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课艺术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们为课堂的精彩而精心设计导语,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殊不知,课末小结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再有,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良好的课尾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而且,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而留下悬念,使整堂课能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艺术效果。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总结的再认识。
课堂总结是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或活动时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和整体性的记忆,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目标性、引导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其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是显著的:一是系统整理,形成结构。通过小结将所学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沟通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和系统化,便于巩固和记忆。二是突出重点,强化注意。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掌握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时要注意的条件和范围。三是深化知识,提高素养。在小结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认识升华,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四是启发思考,引导探究。在小结时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课后进行探索,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结低效原因分析。
做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感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五彩斑斓的结尾艺术,特别是一些感人至深的煽情结尾更是让人久久回味。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是否也可以借鉴语文课堂精彩的结尾艺术呢?这使我对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进行了一些观察和思考,发现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尾大多存在着“形式单调,模式呆板”和“语言‘约定俗成’”等现象,致使目前课堂小结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往往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练习等环节的创新求变,却对结尾部分的小结很少讲究。其二,教学时间上不能保证。课堂小结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也使它必然成为了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弱势群体”。其三,小结形式上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师小结型和学生自主归纳型。其四,效果上不能马上显现。课堂小结对培养学生梳理、提炼和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的这种潜在的长期的效应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结课的有效策略。
在分析以上原因后,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教师的思想和理念的问题。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转变思想,探索丰富数学课堂小结的形式,提高课堂小结的有效性,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堂总结有效策略。
㈠、在解惑中结课——前呼后应。
解惑式结尾是指结合新课的内容,以解惑的方式创设情境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常见的做法是:课始结合新课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课尾利用掌握的新知,解决课始问题,并总结和提升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年月日”时,刚上课老师可以提问:“小明今年12岁,可他只过了三个生日,猜猜这是为什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讲完新课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年、月、日’,小明为什么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猜到了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全体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小明是闰年2月29日出生。”这种前呼后应式小结,不仅解除了学生头脑中的谜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㈡、在探究中结课——拓展深化。
这种结课方法,也叫做“延伸式结课”或“引申法结课”。即在总结时,教师把课堂作为联系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如提供多题一解,或一题多解的题组让学生思考、探索中发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从更高的角度来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达到加深认识、拓阔视野、提炼升华的目的。如,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我在下课前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思考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米,周长是多少?如果将长缩短1米,变成了什么图形?想一想,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比较下列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单位:厘米)第1题的解答为下节课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埋下了伏笔;通过对第2题的思考、探索,学生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㈢、在游戏中结课——其乐无穷。
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课堂结尾时学生常常出现疲劳的神情,以致结尾的工作不能更好的开展。所以,教师在课的结束时可以把“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这个特点结合起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如教学完“2的认识”时,老师选两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小鸭子,台下小朋友和老师一齐朗诵:“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课方法主要适应于低年级。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就要求老师从实际出发,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㈣、在故事中结课——陶冶情操。
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教学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引入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识数、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生活,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从中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心智。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位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进行小结:有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拿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一听直笑,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也使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更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