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二、财经类本科生科研现状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
为准确了解高校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本课题组采取座谈交流、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和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的六个财经类专业,共计500名本科生进行专项调研,对这些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及科研意愿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6份,回收率89.2%。本文将结合问卷调查和课题组调研的情况,对我国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展开分析。
(一)创新性思维欠缺
总体而言,财经类本科生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选题自主性不够,对论文指导老师依赖性较大,大量照搬相关文献内容,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见表1。大多数学生喜欢默认现成的规则,缺乏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这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
表1 创新性思维能力调查
(二)实践调研意识薄弱
实践调研是科学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它是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之一。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时,仅限于使用已有资料,而懒于通过实地调研去发现新内容和新资料。更有甚者,盲目引用网上未经考证的资料作为论文写作中的主要论据,缺乏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践调研的主观动力。
表2 动手操作能力调查
(三)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方面,是科学研究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答辩等都需要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也是财经类本科生尤其需要注意培养的能力之一
[8]。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写科研论文,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规范及写作知识不甚了解,具体写作时表现为格式不规范、语言口语化、上下文不连贯、条理不清楚等。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一指标的培养对于财经类本科生来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表3 语言表达能力调查

(四)学校对本科生科研重视不够
较之美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我国高校不论从学校的经费投入还是从教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来看,均明显不足。调查显示,学校普遍对本科生的科研支持力度较小,精力普遍放在了教师及研究生的科研培养上。而教师对本科生指导的项目少,时间短,往往是在项目之初给学生讲解一下项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由于大多数学生是初次参加科研活动,对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不甚了解,加之学生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帮助,很容易打消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见表4。
表4 学校对本科生科研投入调查

(五)本科生科研目的调查
根据多项选择题“你参加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出于锻炼自己获得实践经验”,而并非是为了单纯的获得学分和发表论文这种表面的形式,相对于当下一些研究生和年轻教师搞科研是为了毕业或晋升等功利性目的而言,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目的相对淳朴。
表5 本科生科研目的调查(多选)
三、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欠缺的深层次分析
(一)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管理投入不多
目前大多数学校有关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即使颁布了本科生科研工作规章制度的学校,在实践中也普遍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无法适应科研活动管理的需要
[9]。另外,本科生科研活动经费筹集渠道较少,学生科研经费只能主要依靠行政拨款的方式。学校对于本科生科研经费资助额度较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科研活动开展的成效。
(二)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指导积极性不高
受到“重科研,轻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普遍重视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投入重金奖励,使得高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上,而忽视了本科生的教学改革,导致本科生科研无法顺利开展。这种现象在财经类院系中更加明显。如表6所示,近十年来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中带有“本科生科研”字样的论文共146篇,占比最多的是高等教育类,达到59.59%,医学教育和理工类次之,最少的财经类仅有4篇,占2.74%,今后财经类专业的教师应在本科生科研指导方面予以更多的重视。
表6 1999-2010年我国分学科公开发表的关于“本科生科研”论文统计 单位:篇,%

(三)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缺位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科研机构主要是负责教师的科研管理工作,尚未建立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的管理机构,参与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人员多由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兼任。这使得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具体指导往往流于形式,本科生科研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四)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推动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科研竞赛,以此来综合衡量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成果,通过评奖评优等多种方式,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10]。目前许多高校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革新,没有将学生科研纳入学分考核制度,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不利于发挥本科生科研的积极性。
四、财经类本科生科研机制构建对于机制构建,目前普遍的观点是,机制就是制度,构建机制就是制度建设。对此,本文认为:制度并不等同于机制。制度是对某一项特定工作的要求、规范和准则;机制是以制度为主体,以一定的运作方式相互协同而发挥作用的一整套系统。构建高校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关键在于拓展本科生科研的途径,应把“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构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主题,作为检验高校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作为开展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套完整的机制应主要包含“一个先进科学的指导理念,一整套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一系列确保制度落到实处的保障措施”这三个方面。
(一)科学理念是先导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本科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财经类本科生尤其容易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并且受到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本科生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书本以外的信息,结合课堂上学到得原理与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总结与表达能力、创造思维、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是充分挖掘学生科研潜力的首要问题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