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科研基础较薄弱的财经类本科生,本科期间科研活动较少,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科研能力欠缺,科研意识不强,影响了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发展。构建高校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关键在于拓展本科生科研的途径,应把“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构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主题,作为检验高校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作为开展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本科生科研;培养机制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着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而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科研基础较薄弱的财经类本科生,本科期间科研活动较少,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科研能力欠缺,科研意识不强,影响了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发展。
一、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概述
(一)本科生科研的概念
对于本科生科研,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统一的说法,在文、理、工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本科生科研的界定也不同。最早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活动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玛格丽特创设了“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ROP),可以作为本科生科研计划的雏形。美国本科生科研委员会于1987年对本科生科研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本科生科研是指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1]。我国最早的大学本科生科研实践起源于1996年在清华大学正式实施的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T),此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我国许多著名高校纷纷展开了类似的本科生科研活动。
夏婷(2006)将本科生科研定义为“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
[2]。刘宝存(2003)认为本科生科研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研既应该包括像科学家一样从事的调查、实验等环节,又应该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研讨式学习、独立学习、学期与学年论文、创造性的实习和社区服务等环节,而狭义上的科研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式的研究。这一界定对本科生科研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3]。李冬梅、张玉平(2007)从三个方面分析本科生科研的概念:一是在性质上,本科生科研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性的本科生活动,既包括科学研究,也包括探究性的研讨等研究性学习;二是在范围上,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所有领域;三是在目的上,本科生科研是为了科学知识的发展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
[4]。
(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1.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
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本科生的普遍要求,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育。作为培养本科生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本科生科研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选择。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大力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这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国家为提高人才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
2.本科生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科研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择若干与本专业本学科有关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钻研,是大学生巩固并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
[5]。在科研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及科研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研究、发现和创造领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展本科生科研有利于营造优良的校园风气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探索知识和追求真理。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仅仅掌握现成的书本知识,无法应对将来残酷的就业竞争。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就是力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掌握新的科学知识。这既可以改善校园文化结构,提高校园文化层次,又能充分体现高校的学府气息,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特点
随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生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实施,本科生科研工作得到了空前重视。国内很多高校陆续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教育部为促进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开展,每年都组织全国性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可外壳及作品、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对比理工类本科生的科研,财经类本科生的科研具有独特的性质:
1.科研题材的广泛性
财经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内容可以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理工类专业研究的知识面窄,但要求深入钻研,这就决定了理工类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通常的选题都是来源于自己的专业,从而保证他们的科研训练取得较好成绩
[6]。对于财经类本科生来说,他们所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泛,从而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可选的题材也较为广泛,这为财经类本科生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选题空间。
2.科研经费的有限性
财经类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基本上不需要用到特殊的器材与设备,最多就是需要一台电脑来协助完成资料的收集或数据的分析,以及在发放调查问卷时为受访者准备一些小礼品。这使得财经类本科生科研活动对经费的要求相对有限,不像理工类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7]。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财经类本科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研究方法明显多于理工类本科生。理工类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科研结果。而财经类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必须综合运用如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分析等各种理论的和实证的方法。这一特点大大丰富了财经类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科研成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