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几名学生在共有的一本作文本上轮流写作文,这种别样的作文形式称之为“循环作文”。 循环作文给师生带来了愉悦:首先,它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激情,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其次,它沟通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灵,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还有,它培养了竞争与协作的团队精神,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循环作文·愉悦
一、循环作文的缘起及操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写日记的能力的培养。但传统的日记形式,即一天一篇的模式在带给学生观察积累与练笔的同时,也给师生带来了痛苦。学生天天犯愁写日记,教师整日埋头改日记,师生苦不堪言。有一天,我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日记轮流写”这种模式,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的感觉,我借鉴别人的经验加以改造创新,在班上进行了“循环作文”实验。我将六到七位同学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拥有属于本组的作文本,而组员则轮流在属于本组的本子上依次写作文,每一个本子一星期只写一篇作文。先由学生写作然后家长阅读后写上“家长心语”,星期一交给下一周要写的那个组员,由他(她)写上阅读之后的“读者心声”,这才交给老师批阅,老师写上“教师寄语”,讲评之后发给下一周准备写作的同学,如此循环下去。
“循环作文”的内容可以是对老师、同学说的心里话,对班级、学校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是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提出好的方案、措施,对影响班级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可以是学校、班级里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是建议大家向某同学学习的内容等。只要是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笔记录下来,真情实感是“循环作文”的生命。
二、“循环作文”的愉悦
1、“循环作文”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激情,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这一妙趣横生的作文形式,使学生跃跃欲试。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其次是每个学生几个星期才轮到一次,负担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我经常看到几个人争那本作文本要求先写的场景,因为这一周他已经有了写作素材。这样,学生的习作由原来的“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要想“循环作文”有内容写,写出真情实感,就得留心观察生活。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实验初期,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每天利用放学时间让学生交流一天的生活,互相发现、寻觅生活中值得记忆的事情。坚持一段时间的有意对选材的指导后,我发现我班不少的作文视角广、涉面大、内容实。大至议论国家大事,小至同桌口角。有了老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更加细腻了。听写词语再平常不过了,覃婧同学却写得“惊心动魄”。
一次难忘的听写(作者:覃婧)
“哈!你又错了一个,让我来数数,1、2、3、4……”咦?这是怎么啦?谁又错了?原来呀,我们在听写,现在正在批改呢!
陈老师要选两个人上黑板上听写,其余听写在听写本上,听写16个词语。同学们个个举起手喊到:“我,我,让我来!”可我与他们却大相径庭。我把手放在口袋里,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老师点到我,心想:“千万别点我呀!千万别呀!田帆,你坐在我的前面,帮我挡一下啊!”陈老师的目光把班上的同学都“扫描”了一遍,最后将目光停在杨尧丹身上,点了他。他有点儿不情愿,但还是上去了。“别点我,别点我!”我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了,心也跳得更快了。可老师却好像偏偏和我作对,“我要点个最老实的人,覃婧!”我心咯噔一下,嘴巴立刻成了“○”形,用一只手指按住门牙,发生“啊——!”的声音。唉,我无可奈何地走到黑板前。
等大家把准备工作做好后,听写开始了。
“不屑,不屑。”老师念了第一个词,我边写边想:“不屑”还简单,我会写,后头的也许不难。我不禁有点沾沾自喜。可事情并没有如此顺利,前面的词语还容易,可后面也就难了。“浩瀚,浩瀚。”老师念道。我的心又紧张起来:“糟糕,不会,杨尧丹会吗?好想瞧一瞧。看不看呢?不看,可我又不会,偷看又不是我的为人。”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我决定——就看一眼。我偷偷地瞟了一眼,他写了“浩”可是“瀚”不会,我赶紧写了“浩”字。他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一会儿挠挠头皮,一会儿提提裤子,一会儿望望天花板,我掏空了脑子里的所有记忆也想不起来。没办法,只有空着了。在后面,我的脑子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了,一大堆的不会写。那有什么办法呢?听天由命吧!时间真难挨呀!好不容易才听写完,老师让我和他回到位子上。“现在来改一下。”老师和大家改了出来,杨尧丹错了5个,我错了6个,同学们幸灾乐祸地望着我笑,我小声说:“我的面子丢大了!”
最后,我们选出了错得少而又写得漂亮的,冠军是姚鹏,亚军是罗娅菲,她俩很高兴,把经验分享给大家。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听写!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没有真情的感悟,她能写得出以上文字吗?同学们用笔书写着他们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一本循环作文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2、“循环作文”沟通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灵,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我们的“循环作文”有学生、家长、老师的参与,它成了沟通彼此心灵的一座桥梁。谭书轩的家长在“家长心语”中这样评价这种新型的作文形式:“循环作文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既可锻炼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是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还能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的形式不妨更多些。”
的确,教师可以通过习作指导学生做人,家长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学生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欢乐和泪水,书写着自己的生活乐章。有的记叙课余时间班里发生的事,我又从中了解了班级的情况,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学生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心情不好,便把事情经过和自己的心理活动一览无余地展示给大家;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谈及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的,还有诉说心里的压力和困惑的……其言之切切,不能不使人一次又一次感到责任的重大。此时,老师、家长、同学谈心式的个性评语难道不是一剂学生“心疾”的良方吗?这看似超出了作文的范畴,但这又实实在在没有超出我们教育的范畴。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矫正学生的心态,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这比教给学生习作技法更为重要。请欣赏几则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