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具有发展价值的扩展素养
2.3.1 涉猎知识要广博。我们都清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中国”的道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对人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发扬“活到老、学到老”和终身受教育的精神,不断充实自我,追求卓越。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教育本身就具有前瞻性特点,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必然导致知识陈旧、老化,从而被时代所淘汰。现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越来越强,知识综合日益明显,某一学科往往与多种学科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不仅要精深,而且要广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纵横有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点燃学生头脑中智慧的火花”。当前,“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与普及引起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使我们及时领会到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应由知识的掌握转化为智慧的领悟,由智慧的领悟升华为人的现代化。
2.3.2 博采众长要开放。政治上的多极化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两个主要潮流,信息社会使世界变成一个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国际之间的交流与来往日益频繁,资源、能源、信息共享,国与国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封闭保守就会落后。当前,各民族都存在着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素质的问题,作为现代人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要具备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以及跨国学习与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世界通用人才。实际上体育本身就具有国际性特点,人类所创造出的新发明、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等都会在体育运动中得以施展和发挥。我们要博采众长,“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要善于引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智力成果,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汲取新的营养,以争创一流的精神,使我国的教育乃至体育教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4 具有高效价值的创新素养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又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在思想沃土上生长、绽放的精神花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世界发达国家从学历社会、文凭社会迈向能力社会,这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在又由能力社会开始向创新社会迈进,这是知识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强调知识的创新。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未来教师角色的描述中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创造意识,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即能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在思维的广度上有多端性,在思维的深度上有独特性,在思维的灵活上有变通性。其次,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崇尚科学、解放思想、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再次,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去整合知识、创造知识,发现新的规律和丰富科学知识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只有具备创造性素质的人才会有开拓能力,才能成为教育领域和科技领域的栋梁之才。
3、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的探索
3.1 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方面:能胜任基础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辅导、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育、体育管理及社会、社区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体育技能人才。
培养规格方面:熟悉与领会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及发展动态,富有创新精神;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运用的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情感。
3.2 专业课程开设安排
通识类课程:时势与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文学及美学鉴赏、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管理学、体育竞赛组织与编排、体育绘图、体育康复与运动处方、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职业规划等。
专业基础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方法、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网球、羽毛球。
专业任选课程:体育专项技能项目(球类、武术、体操、健美操);体育教育训练理论方向的相关内容(学校体育学、体育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
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活动、体育竞赛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毕业论文、其他相关活动等。
表1 课程类别及比例分配安排
课程分类 必修课程 任选课程 合计 通识类
必修课 专业
基础课 实践类
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通识类
选修课 所占比重 20% 35% 11% 29% 10% 100%
备注:按照课程安排比重,设定学分。
4、制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为了准确地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我们归纳出从德育、智育、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包括有十二项小指标来划定评判标准。对各个指标力求达到量化,并确定出适当的加权系数,便于进行操作。
德育方面:思想道德素养、生活作风及习惯、遵守校纪法规、参与集体活动等。
智育方面:专业理论成绩、专业技能成绩、其他学科成绩、科研活动及论文成绩等。
专业能力方面:运动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实习成绩、自学能力等。
4.2 评价指标的内涵设计(见表2)
表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