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田径竞技未来发展趋势
2.1 加强年轻教练员的教育和培养,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
我国田径总教练冯树勇曾提出:“选拔年轻、懂管理、懂科学、懂训练的教练员充实到田径运动训练中,是提高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关键”。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是不断提高训练水平的关键和保证。各体育院系的建立,为教练员提供了更系统、更完备、更专业的培养和进修平台,我们需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教学设施,发挥其育才功能,进一步抓好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教练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练员既要不断学习,将自己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论高度,又要善于敏锐抓住运动员的细微变化,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合理运用运动训练的方法及手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如中国田径传奇教练马俊仁突破传统的高原训练方法,维持大训练量从而刺激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高训练水平,将我国田径中长跑推向世界竞技水平之巅。另外我国110m运动员刘翔在教练孙海平的执教指导下改变了奥运会田径短道场上亚洲无人夺冠的历史。但我国这些出色的教练员屈指可数,因此我国继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关乎着我国田径竞技未来发展前景。
2.2 注重训练理论的革新,走“科技兴体”之路。
中国田径竞技发展每一步是循着其训练理论的创新脚步而发展起来的,1956年2月第一次体育科学研讨会上的田径论文共10篇,田径科研正式拉开序幕,在70年代我国便组织了大批科研人员对访华的美国田径队进行跟踪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珍贵科研资料。1983年我国训练学理论体系建成,在这25年来,一直指导和服务于田径训练实践,为其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铺平道路。我国频繁与世界各国田径队进行访问交流,积极参加国际田径大赛,及时弥补国内田径训练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对田径训练方法及手段进行创新,如“马家军”创新高原训练方法,小周期训练来提高强度积累量,从而提高竞技水平取得在国际田坛上的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大科研力度防止田径训练理论的滞后和僵化。我国著名田径跨栏教练员孙海平在认清国内外田径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模式。另外,现代各类竞技运动水平的取得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08年奥运会上美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的“鲨鱼皮”泳衣助她一举夺下游泳项目中的11枚金牌并屡次刷新世界泳坛纪录。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深入到运动员选材、田径训练实践和竞技比赛之中。“科教兴体”在田径竞技场上也是屡见不鲜,百米飞人鲍威尔纸般纤薄的专属跑鞋和亚洲飞人刘翔的金牌跑鞋等,这些高科技产品逐渐成为现代激烈的田径竞技场上的奇兵,在今后的田径发展道路上科学技术必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2.3 转变观念,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我国田径竞技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田径竞技发展时期,我国国门关闭,只是与亚洲国家及欧洲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有些许交流,国内田径教育教学及训练竞赛的各个方面相对落后,沉迷于国内的发展形势,目光较局限,导致我国田径竞技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甚大。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改革后,田径工作者眼观世界,放眼于未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训练理论方法,及时掌握国外田径发展动态,借助别国优势项目的发展经验来促进我国田径的尽快提高和突破,同时剔除我国国内田径界的现存弊端,引导教练员从思想上和训练实践上与国际接轨,建立适合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模式,从而适应田径训练、竞赛周期缩短的田径竞技发展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力争与世界田径竞技水平看齐。为了更快更好更稳地发展我国田径竞技,除了全运会的项目设置真正与奥运接轨,我国将不断加深田径发展的职业化程度,不断刺激田径竞技的大众需求,引导国内田径运动朝着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促使我国田径竞技的持续发展。
2.4 田径储备人才充足,畅通其输送管道。
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田径运动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这60年发展历程中,我国一直都重视青少年的田径运动发展,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是我国田径竞技发展起伏不断,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建立以省选材科研中心为龙头的三级选材体系,选育结合,重视对少年儿童训练各方面的研究,确保育才的科学性、系统性。同时还要促进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战略,并畅通输送管道,确保田径后备人才来源充足。除此以外还需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后备人才发展的质量“以赛代训”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其竞技水平,解决我国田径运动员大赛出成绩难的普遍问题。
2.5 协调、均衡式发展道路
从新中国50多年的田径竞技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我国田径竞技初步发展阶段各项目发展较均衡,田径竞技水平大幅度全面提升,但80年代后我国田径各项目发展程度悬殊,主要夺奖点是投掷,长跑,竞走等,另外,男女田径项目世界竞技实力差距较大,获奖牌主要是女子田径项目,“阴盛阳衰”的局面仍较严峻。这都将对我国的田径竞技全面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故在未来我国田径竞技发展道路中,我们要顾全面,有重点,求突破。保持优势项目发展的同时,挖掘潜优势项目的潜力,寻求弱势项目的突破之道,协调和均衡我国田径竞技的发展道路。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田径竞技在发展道路上既有缓停也有突破,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并在国际大型田径竞技赛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和竞争力,这是我国多方面、多因素共同努力的成果,但与世界田径强国的竞技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着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我国田径竞技的发展现状,团结各方面力量,汲取国内外田径竞技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我国田径竞技,促使其持续且协调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8.
[2]黄汉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技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
[3]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李继辉.中国田径教练员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7(2):63-66
[5]路宗霞 翟丰 周忠林.由“刘翔现象”论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J].科信技息.2009,25(1):536-537
[6]胡振兴.对田径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再认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2):130-132.
[7]王全军.田径科研论文特征分析[J].吉林体育学报,2009,25(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