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中国田径竞技发展的历程及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田径竞技发展的历程及及其发展趋势
来源:互联网 sk006 | 郑荷花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中国田径竞技;发展;历程;趋势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曲云霞 铜牌 王秀婷 铜牌 女子接力 金牌 1998 13 18 6 第1名

  1996 王军霞 金、银 1993 黄志红 金牌 田玉梅 铜牌

  隋新梅 银牌 曲云霞 金牌 陈兆静 铜牌

  王 妍 铜牌 刘 东 金牌 钟焕娣 铜牌

  2000 王丽萍 金牌 闵春凤 铜牌 闵春凤 铜牌

  王军霞 金牌 于文革 铜牌

  张林丽 银牌 陈尊荣 铜牌

  钟焕娣 银牌 1994 黄志红 金牌

  张丽荣 铜牌 刘剑英 银牌

  1995 黄志红 铜牌 魏 丽 铜牌

  1999 刘宏宇 金牌 任瑞萍 铜牌

  王 妍 银牌 1998 关英楠 铜牌

  表1 1978年—2000年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各大赛取得成绩

  改革开放后,中国田径竞技经过的几十年“调整、改革、整顿、提高”逐步进入正轨。田径教练员组成结构不断优化,训练理念和训练模式不断更新,科训广泛结合等促使田径竞技水平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这一时期我国已经成为亚洲田径竞技强国,真正开始了全面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艰难征程。

  如表1所示:世界各大比赛频率加快,承受世界田径强国的竞争和压力增大,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田径竞技在这20多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发展,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中国田径竞技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不管是在奥运会等田径三大赛事上还是亚运会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20多年崛起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在奥运会共获得得3金3银5铜;在世锦赛和世界杯赛收获颇丰,尤其是1993年世锦赛上中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王军霞和钟焕娣包揽了女子万米冠亚军,而曲云霞、张林丽、张丽荣则独揽了女子3000m前三名奖牌,获得了中国军团在田径三大赛事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揽单项总奖牌的骄人战绩。我国田径队在世锦赛上共获得了7金4银5铜,世界杯上共获得4金4银9铜;亚运会上1978年我国田径队首次参加亚运会便以12金9银3铜的惊人成绩一举获得田径团体奖牌总分的第1名,并随后的各届亚运会上保持了其出色的表现,一直居于前茅地位。但同时,在此图表中仍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田径竞技在这一时期存在的隐忧:首先是田径成绩起伏大,落差大。这突出表现在1993年和1995年的世锦赛上,1993年我国田径竞技共取得4金2银2铜的好成绩,而相比之下,1995年的世锦赛上仅黄志红获得1枚铜牌。这一点在奥运会、世界杯及亚运会上都要不同程度的体现;其次便是获奖榜上“阴盛阳衰”现象。在中国田径女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所获得的奖牌占总奖牌数的百分比各为91%、94%、82%。另外,相比世锦赛、世界杯赛而言,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奥运会所获得的奖牌明显减少。这和奥运会上运动员要承受更多的运动强度和外界压力有关,心理素质欠缺致使运动水平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导致我国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极不稳定。

  1.3 中国田径竞技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2009年)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使体育发展迎来崭新的一页。2001年7月我国申奥成功,成为29届奥运会主办国,再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体育热浪。再加之“科教兴体”理念深化,田径科研成果及科研服务兴起和拓展,训练学项群理论取得共识;田径项目高原训练方法与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能为不同的田径项目、不同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训练水平的田径运动员制定适宜的高原训练方法。《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持续且深入地实施。这一时期田径竞技又具有其新的发展特点:田径大型竞赛场次增多、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负荷大、训练周期越短、选材及训练的科学化、训练器械的高科技化、训练理论多学科的交错互融等。这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国际国内形式,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保持我国田径事业的稳步发展。

  表2 2001年-2009年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亚运会取得的成绩

  奥运会

  世锦赛

  世界杯赛

  亚运会

  年 运动 名

  份 员 次

  年 运动 名

  份 员 次

  年 运动 名

  份 员 次

  年 金 银 铜 总排名

  份 (枚)

  2004 刘 翔 冠军 2003 刘 翔 铜牌 2002 顾 原 金牌 2002 14 13 44 第1名

  邢慧娜 金牌 孙英杰 铜牌 2006 刘 翔 银牌 2006 14 9 8 第1名

  2008 周春秀 铜牌 2005 刘 翔 银牌 宋爱民 铜牌

  张文秀 铜牌 2007 刘 翔 金牌 高淑英 铜牌

  周春秀 银牌

  张文秀 铜牌

  2009 白 雪 金牌

  王 浩 银牌

  刘 虹 铜牌

  巩立姣 铜牌

  如表2所示:这期间我国田径运动员依然表现出了积极的竞技状态:亚运会上的领先优势稳定不变,坐居总排名的榜首。奥运会上有所突破,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在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s91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男子110m栏金牌,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也是我国男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摘得的首枚田径金牌,从而书写了中国田径史上新的篇章。世锦赛上成绩稍有起色,中国田径军团在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上取得了1金1银2铜的可喜战绩,这是我国田径竞技自1993年以来在世锦赛上获得的最好成绩。世界杯上成绩虽不及世锦赛上喜人,但我国所获得成绩证明中国田径竞技仍朝前稳步发展。总之,这一时期我国一批出色的田径运动员刘翔、孙英杰、邢慧娜、白雪等人的非凡表现,极大鼓舞了我国田径军团的士气,促进了中国田径竞技的稳定发展。

  1.4 世界田径三大赛获奖分析

  表3 我国男女田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事获奖项目分布

  中长类 投掷类 竞走类 跳跃类 短跑类 总计(枚)

  赛事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奥运会 0 5 0 4 0 4 1 0 1 0 2 13

  世锦赛 0 11 0 6 1 4 1 0 3 0 5 21

  世界杯 0 3 1 6 2 5 1 3 4 17

  总 计 0 19 1 16 1 8 4 5 5 3 11 51

  (枚) 19 17 9 9 8 62

  由上图可知:1981年我国田径运动员邹振先在田径世界杯上获男子三级跳远银牌,拉开了我国在奥运会、是竞赛、世界杯争金夺银的序幕。我国获奖的项目分布主要是竞走类、投掷类、中长跑类、跳跃类、短跑类;其中前三类是我国田径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国际体坛占有一席之地,是各大比赛中获奖最多的项目。跳跃类奖牌主要是在世界杯上所得,涉及跳高和三级跳远两个项目。而短跑类奖牌8枚中有5枚是当今我国田径优秀跨栏运动员刘翔所获,其余3枚产生于1992年田径世界杯。总结上图男女分别获奖情况,男子仅6人获11枚奖牌,女子39人获51枚奖牌,占奖牌数总数的82%,呈典型的“阴盛阳衰”的局面。尽管我国田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但放眼全局,我国田径竞技在世界田坛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并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而所获奖牌也只不过是田坛所设奖牌之中的冰山一角。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田径发展动态,认清当今田径发展形势,努力做到与时俱进,统领全局。同时更要花大力气完善自已,挖掘潜力优势项目,寻求田径项目的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审计《中国审计》
《中国审计》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241/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物风彩、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于195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202/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
农产品市场周刊《农产品市场周刊》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农产品市场周刊》杂志官方网站。电话:010-68133199;68253915,地址:北京翠微中里16号...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 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科技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主要为高校教师和...
实用老年医学《实用老年医学》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338/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基础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双月刊,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锦州医科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